笔趣阁

笔趣阁>主说这个好使笔趣阁 > 55 青春(第2页)

55 青春(第2页)

老师递来耳机:“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说……好像有个人一直在问他问题,他就不停地回答。”

林远戴上耳机,按下回放键。

起初是杂音,接着是一段极其轻微的女声,语气温柔却不容拒绝:

>“你为什么躲起来?”

>“你以为不说,痛苦就会消失吗?”

>“你想让我怎么爱你?用沉默吗?”

每问一句,男孩就在现实中微微抽搐一次。而每一次抽搐,话筒的亮度就增强一分。

苏晓脸色骤变:“这不是他在说话……是他在**被质问**。那个声音……是十年后的他自己!”

“不对。”林远摇头,“不是十年后。是二十年后的母亲。”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一件事:这个孩子从未提起过母亲。档案显示,其母在他八岁时因抑郁症自杀,遗书中最后一句是:“对不起,我没有力气再爱你了。”

而现在,透过“未来之耳”的逆向通道,这段被冻结的亲子对话,竟以如此残酷又温柔的方式重启。

“我们必须切断连接!”王岚远程警告,“继续下去他会精神解体!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情绪属于自己,哪些来自她!”

“可这也是他唯一能‘见’到她的方式。”苏晓低声说,“整整四年,没人敢跟他谈她。所有人都怕勾起创伤。可真正的创伤,从来不是回忆,而是**无人可说**。”

林远沉默良久,最终摘下耳机,轻轻放在桌上。

“不切断。”他说,“让他说完。”

那一夜,男孩断断续续讲了六个小时。从八岁那晚发现母亲躺在床上不动,到葬礼上亲戚们说“她太软弱”;从父亲酗酒后砸碎全家合影,到他自己学会笑着对所有人说“我没事”。他说得越多,话筒发出的光就越温暖,直至整间屋子都被染成淡金色。

黎明前,他终于停下,抬头看向话筒,轻声问:“妈妈……你会后悔生我吗?”

空气凝滞了一瞬。

然后,话筒里传出一声极轻的叹息,夹杂着哽咽般的笑声:

>“怎么会呢?你是我在黑暗中最亮的一束光啊。”

录音结束那一刻,男孩缓缓倒下,陷入沉睡。医护人员检查后确认: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脑电波呈现深度修复态,类似于长期失眠患者首次获得整夜安眠后的状态。

而在透明树顶端,第十二道人影第一次显现出清晰的手部动作??它抬起右手,轻轻抚过自己的脸颊,就像人在擦拭眼泪。

【系统更新:‘听者之心’第十二次迭代启动。】

【新增协议:‘镜面倾诉’??允许情感源与接收者互换角色,实现动态共情循环。】

【警告升级:该模式可能导致现实感知偏移,建议仅限专业引导下使用。】

三个月后,第一版《全民倾听指南》正式发布,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政府拨款扩建三百座“未来倾听站”,并设立“沉默纪念日”,每年6月17日全国静默一小时,鼓励人们写下从未说出的话,投入特制回收箱??这些纸条不会被任何人阅读,而是由透明树根系吸收,转化为下一次开花的养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一封匿名信寄到了守夜人总部,附带一段加密视频。画面中是一名中年男子,身穿某大型宗教组织的祭司长袍,神情肃穆:

>“你们打开了不该打开的门。人心本就不该彼此看见。羞耻、罪疚、隐秘的欲望??这些是神赐予我们的锁链,用来约束灵魂的膨胀。而你们,却把它们当作花朵供奉。当每个人都能轻易倾诉,谁还会忏悔?谁还会敬畏?谁还会为了赎罪而活着?”

视频最后,他撕碎一张写满心事的纸条,火焰吞噬字迹的瞬间,他冷笑:“有些声音,本就不该被听见。”

林远看完,将视频存档,标注为“潜在敌对意识体A-01”,然后继续批阅下一则报告。

他知道,反对声会越来越多。权力机构担忧情绪失控引发社会动荡;传统心理学界质疑“非理性共鸣”缺乏科学依据;甚至部分守夜人内部也开始争论:是否应该限制某些“危险言论”的传播,比如仇恨、极端厌世或反体制情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