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启动阶段。
尤其是从静止变化到动态这个阶段。
完全有可能让前几下的频率趋于接近。
也就是所谓的……
整体发力。
形成启动整劲。
苏神来之前就做了实验,是通过肌电信号分析,自己在起跑时,腿部肌肉的收缩频率与手臂摆动频率……几乎完全一致。
这种高频同步的节奏使身体形成“整体发力”的效果,而非局部肢体的单独运动。
这样可以避免导致力量传递出现“断层”。
让迈出去的第一下,整个力线更加贯通。
到了他这个程度。
任何细节的正面改动都有意义。
或许从直接的速度上看不出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却能起到累积的作用。
毕竟你所谓的突破。
从不是凭空而来。
本就是一点一点的正向积累。
积累而来。
其次就是启动的瞬间,肢体运动轨迹的角度控制。
因为曲臂起跑时,手臂的摆动轨迹呈“扇形”展开,肘关节角度从110°迅速扩展至170°。
摆动幅度控制在45°左右。
这一角度设计既能保证手臂的最大伸展距离,又能避免因摆动幅度过大导致的身体重心偏移。
可之前自己都是太过于在意上肢。
忽略了下肢的配合。
这就和刚刚从起跑器上蹬出去的感觉一样。
需要上下值得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更好的整劲启动。
那么现在也是。
自己的下肢也要配合上半身。
只见苏神腿部的蹬伸角度。
膝关节从90°伸展至160°。
与手臂摆动角度形成“镜像对称”。
这可以使身体左右两侧的力量分布均匀。
避免产生旋转力矩影响直线加速。
这时候,因为发力太狠。
理论上是好的。
你蹬伸的力道会更大。
可是光有力大也不行,过头或者无法控制。
反而容易起到反的效果。
袁郭强看着,他既惊喜苏神蹬伸的那一步力量竟然如此之大,又超过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