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字迹,是朝中很多人都认得的。
且他们当中不少人,亦是书法高手,便是有人假冒,也能轻易看出。
此时一看,确实是黄子澄的笔迹,顿时一个个都惊得不再出声。
这段时间以来,官员们没少私下商量过黄子澄的案子。
很多人都有设法营救之意。
毕竟,黄子澄身为士林领袖,人缘极广,威望很高。
他的入狱,让诸多读书人皆甚是不安,认为太孙殿下玩弄权柄,欺压官员。
可今日罪状一公布,众人顿时惊得眼珠子都掉了一地。
“苦心积虑陷害太孙,为此不惜置江南百万黎民生命于不顾,黄子澄,你该死啊!”
“饱读圣贤书,竟然会有如此之念,你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黄子澄,我耻与你同年,耻与你为友,今日才看清你的真面目。”
……
随着黄子澄的罪状被公布,在场官员的态度皆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很多人也曾经猜测过黄子澄所犯的事,可能与他试图陷害太孙有关。
但没有人想到,他竟然想让平倭之战失败,不惜牺牲东南百万民众,也要拉太孙下马。
这种事情,若是传到外面去,老百姓的唾沫星子,都能将他淹死。
他们当中,就算有人心中认可这种做法,也是绝不敢承认的。
不然,也不用朝廷治罪,东南百姓,就能将他骂死。
故而,此时的众官员,一个个皆是激愤不已。
齐泰、常茂、朱允炆三人的脸色,更是难看无比。
黄子澄只是写信让许东江不配合,拖后腿,放纵倭寇。
事情暴露之后,便是千夫所指。
他们可是直接勾结了倭寇。
一旦暴露,后果可想而知。
“黄子澄,你可认罪?”
杨靖再拍惊堂木,怒问一声。
“这些事,是我所为。信是我写的,但我不知罪。”
黄子澄抬起头来,望向上方的杨靖,再看向周围的昔日同僚,目露疯狂。
“立诸君不以嫡长,此国乱之兆。”
“何况他仅七岁,不过是有些小聪明而已,却被奉为天才,自其理政以来,种种措施,诸般政策,不效古而立新,不仿贤而图能,虽见一时之效,却毁万世之基。”
“东南百万民众的生死安危固然重要,可我心中所系的,却是整个大明亿万万苍生。”
“若是牺牲一人能救一县,那此人便该死。”
“若是牺牲东南百万民众,能救大明,那牺牲东南百万民众又如何?”
黄子澄仰头,哈哈大笑,面目丑陋狰狞。
“我读圣贤书,不负圣人之言,心中自有理念,又何惧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