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共情,从不依赖英雄。
几周后,东域情绪邮局迎来一位特殊访客。老人白发苍苍,手中捧着一封泛黄的信,说是要寄往“宇宙尽头”。
工作人员微笑接过:“您可以录一段语音,我们会将其转化为情感频谱。”
老人摇头:“不用机器。我就写下来,亲手投进竹筒。”
信很短:
>“老伴走了五年了。
>我一直不敢听你们放的‘逝者之声’,怕一听就哭得站不起来。
>但现在我想试试。
>如果真有共情场,或许她也在那里听着我说话。
>告诉她,菜园里的茄子长得很好,
>昨天下雨,我没收衣裳,故意淋了一会儿,
>就像年轻时候那样。
>我过得挺好,别担心。
>下辈子,还想一起种菜。”
信纸折好,投入竹筒,随忏悔船驶向深海。当晚,海底共鸣井爆发异常共振,数据显示其中夹杂着一段极其罕见的“双向情感反馈”??来自外部,却又精准锁定这位老人的生命频率。
有人猜测,那是逝者的回应。
更令人震惊的是,数日后,全球多个回声堂同时检测到一种新型情绪模组,命名为“平凡之爱?基础型”。它不具备宏大叙事,也没有激烈悲喜,却拥有极强的稳定性与感染力,能自然降低焦虑指数,提升人际信任度。
共情学院将其纳入教材,称其为“文明基石情感”。
而萧炎,此时正坐在一座小镇的茶馆里,听着两位老人争论棋局胜负。他端着粗瓷碗喝着劣质茶,衣服洗得发白,脚边放着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一本手抄的《静语录》??那是他自己写的,记录着这些年走过的路、听过的声音、见过的灵魂。
没有人认出他。
直到一个小男孩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爷爷!外面有个姐姐摔倒了,流了好多血!”
茶馆里顿时乱作一团,人们纷纷起身。萧炎放下碗,默默跟了出去。
女孩躺在路边,额头磕破,鲜血顺着脸颊流淌。围观者不少,却没人敢上前,生怕沾上麻烦。萧炎蹲下身,从布包里取出一块干净布巾,轻轻按住伤口。
“疼吗?”他问。
女孩咬着唇点头。
“那就哭出来吧。”他说,“哭出来就不那么疼了。”
女孩哇的一声哭了,眼泪混着血水流下。萧炎没有急着安慰,只是轻轻拍着她的背,任她释放恐惧与疼痛。渐渐地,周围的空气变了。一位大妈掏出创可贴,一个青年跑去买消毒水,连刚才还在吵架的两个男人也凑过来帮忙扶人。
救护车来得很快。
临走前,女孩忽然抓住萧炎的手:“叔叔,你身上……有种味道,像我爸爸以前抱我时那样。”
萧炎笑了:“那是阳光晒过棉布的味道。”
车门关上,人群散去。
他又回到茶馆,继续喝茶,继续听人吵棋。
几天后,那女孩的母亲带着礼物登门致谢,却发现茶馆老板一脸茫然:“你说那位先生?他昨晚就走了,说是去海边看日出。”
“他没留下名字?”
“没。”老板摇头,“但他结账时,在桌上用茶水写了两个字,转眼就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