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论太子妃的倒掉第一世怎么回事 > 第33部分(第3页)

第33部分(第3页)

虽然说到底她的“想明白”根本没改变半毛钱的现实,但人嘛,就这样,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压抑到了极点,很容易就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得过且过穷乐呵。

于是,自五月端午卫琅生日,被他在自家庭院里截住,一脸认真的说“我是不是做错什么,惹你生气了。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你说出来我改,不要躲着我”之后,阿狸终于再度恢复本性,从一个抑郁症宅女变回了天然呆吃货。

卫琅爱折腾就让他折腾去吧。阿狸是打定主意无视他了。她就不信,这厮真能忽然转性成情圣了。

皇后私下里打探清楚了王琰的人品,很快就寻了寻了个时候,将司马煜求他的事跟皇帝说了。

对皇帝来说,这也不过就是举手之劳。他就是稍微有些奇怪——“阿尨怎么忽然想起王琰来?”

王坦确实声望著于朝野。因桓净在朝中掌权,他虽只是大将军府的掾属,却也位低言重,是能主事的。但说到跟东宫的往来,那就疏远了。尤其司马煜还年少,尚未与政。

司马煜居然知道主动结交王坦的儿子,皇帝想想他素来的胡来,就油然而生一种欣慰感——也许儿子的不靠谱只是一种伪装?无数史书告诉人们,那些在坑爹的现实面前懂得装蠢、装混、装疯卖傻隐藏狡诈本性的皇帝,无一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儿子看来还是很有前途的,也许他只是是大智若愚,不是真蠢?

皇帝脑补得简直要子控了。

但皇后一句轻笑立刻就打破了他的幻想。

“十有**是看上王琰阿姊了。”就将从长宜公主那套出来的话向皇帝一说,“这边才求过我,那边就拉着长宜打听人家阿姊。”

皇帝:……他就知道!

但还是关切了一句,“姑娘怎么样?”

皇后想了想:“听长宜说着,是相当贞静温婉。然而如今的姑娘,有七分好,风评便能传十里。何况又是王家的闺女?这么藏着掖着不露面,倒令我疑惑了。”

皇帝就说,“王坦素来不爱张扬。”

皇后点了点头,“也就先瞧着吧。阿尨这性子,还真得挑个稳得住的姑娘,好好给他磨一磨。”

皇帝心有戚戚,忽然想起些什么,又道:“这些日子城里胡人多,你提点着阿尨,尽量少出门乱晃,出去时记得多带人。”

皇后自己也听说了,北秦和北燕近来局势都不安稳,逃难到南边来的汉人不少,也有胡人夹杂其中。只是侨民大都聚集在兖州、徐州一带,倒是没听过有进了建邺的。

却也不多问,只说:“我记下了。”

皇后记下了,也得司马煜肯听。

入了秋,徐州一代就传来消息。说是北燕遣使者带了国书来议和。领头的是燕皇的叔叔,名叫慕容决的。又有崔卢郑几家高门子弟随同。刺史庾明上书请示,准不准他们过江。

南边对胡人从来都是不妥协的。但皇帝是这么个心理——你好歹得知道仇敌是人是鬼吧?皇帝自己已经是南渡第三代了,从小没受过胡乱,还真不知道胡人权贵是什么修养学识。他很想见见这些使者。

连皇帝都好奇,就更不用说司马煜了。

因此使团一到建邺,司马煜就想尽办法往驿馆跑。

跟他一道抓耳挠腮的还有一个卫琅。

谢涟虽然看着淡漠,但司马煜跟卫琅胡闹的时候,他不但不阻止,反而默不作声的提供方便——这孩子闷骚。看着一本正经,骨子里却贼坏贼坏的。

可惜三个十一二岁的娃娃,又不想明亮出身份来,谁会让他们轻易出入国宾馆级别的驿馆?

被侍卫拎着衣领提溜出去时,三个人或沉思或乱蹦或虚张声势,真是十分的精彩。

恰逢卢轩和崔琛从驿馆出来,准备去集市上见识。两人一面交谈着,一面整备马鞍。听到动静就顺道斜斜瞟了一眼——也只瞟了这么一眼,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但凡孩子,哪怕只大一岁,也会觉得自己是跟其他小屁孩不同层次的成熟人士。何况崔琛是上战场杀过人的,他可不会看到几个年纪仿佛的毛头,就平生亲切感。他压根没把三个人放在心上。

而司马煜三人也望见了崔琛。那连轻蔑都不屑给的淡漠眼神在三个人心里狠戳了一下。三个人同时安静下来,望着骑在马上渐渐行远的崔琛。

尽管不想承认,但那灰眼少年身上有一种慑人的气质,说不上是什么气质——具体来说就是他的个子看上去好像更高,背看上去好像更挺,肩看上去好像更宽,他翻身上马的动作简直帅爆了。

当然这三个人在本质上都不是会仰望同龄人的谦逊少年——这一刻,少年们同仇敌忾了。

三个人连眼神交流都不用,很快便上了牛车,一指前面,“跟上去。”

遇上好把式,牛车也能健步如飞。崔琛他们骑马观花,走得也不快,就这么一前一后。虽没追上,倒也没跟丢。

因腊日临近,到处都是卖年货的小摊铺。江南人闲,连喊价讲价都不急不躁。悠悠然挑着东西。集市热闹,倒也说不上喧嚣。

崔琛敏锐,不多久就注意到了,“后面有牛车跟着我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