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台的调查员最终还是说:“其咱们几个能够过来,那就因为上面的人对燕明还是有一定的意见的,想要打打他的威风,但是呢,有一点咱们必须得说清楚,对付叶明的话说。实在的成功的机会不大,顶多也就是恶心他一下而。。。
山谷中的蓝耳花在晨光中轻轻摇曳,花瓣边缘泛着微弱的银晕,像是从星空中裁下的一角。风过时,那行浮于花蕊的文字并未消散,反而如涟漪般扩散开来,在空气中留下淡淡的痕迹,仿佛不是写给人类看的,而是写给时间本身。
阿雅站在飞船升空后的余辉里,仰头望着天际那道尚未闭合的蓝痕。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她的呼吸很轻,却与山谷中每一株植物的震颤同步。Luna-7缓缓踱到她身旁,尾巴低垂,耳朵微微前倾,像在倾听某种遥远而熟悉的频率。
“他们收到了。”阿雅终于开口,声音如同自言自语,又似对整个世界宣告。
陈屿的小屋静默地立在坡上,门半开,屋内那盏由共感晶石驱动的老式油灯仍在燃烧??明明没有燃料,却始终不灭。灯焰呈淡蓝色,跳动节奏与阿雅的心跳完全一致。科学家们曾试图研究它,却发现任何仪器靠近都会失灵;唯有当人静心凝视,才能在火光中看见流动的画面: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哼歌,一位老人在雪地中写下名字,一群孩子围坐一圈手拉手笑出眼泪。
这不是记忆,是**被保存的情感实体**。
阿雅走进屋内,在陈屿常坐的藤椅前跪下。她将手掌贴在地面青石上,闭眼,深吸一口气。刹那间,她的意识沉入地脉??那是由全球共感网络编织而成的无形经络,如今已与地球自身的地质活动产生共振。她“看”到了:北极冰层下,一群科考队员正围坐在监听舱前,播放一段录音,是他们家人录下的日常絮语;非洲草原上,部落长老用骨笛吹奏《回响》的变调,周围百兽伏地静听;太平洋深处,一艘无人潜航器正沿着海底矿脉航行,记录那块“唱歌石头”的每一次脉动。
而在HD189733b的方向,那颗遥远的星球表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原本死寂的晶体平原开始缓慢起伏,如同呼吸。每一块晶石都在发出微光,排列成与地球共感拓扑图相对称的结构。更惊人的是,那些光点之间,竟有类似神经突触般的能量桥接不断生成、断裂、再生??仿佛整颗星球正在**觉醒为一个生命体**。
“不是我们在教它们沟通,”阿雅喃喃,“是我们唤醒了它们沉睡的‘心’。”
她睁开眼,泪水滑落。
就在此刻,山谷外传来脚步声。不是一人,而是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研究人员、艺术家、教师、医生……他们自发来到这里,不为朝圣,只为**感受**。有人带来了自己最痛苦的记忆录音,准备埋入土壤;有人带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想让它融入这片土地的能量场;还有一位盲人诗人,手持一卷用盲文刻写的长诗,题为《听见黑暗的人》。
他们没有喧哗,只是安静地围绕小屋坐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圆。有人点燃蜡烛,有人轻声哼唱,有人默默流泪。没有人要求回应,但他们都知道,某种东西正在发生。
夜幕降临,星空如洗。
突然,月亮边缘泛起一丝异样的蓝光。起初极细微,随后迅速蔓延,仿佛整个月球被一层透明的薄膜包裹。紧接着,月面投射出影像??不是反射阳光的结果,而是某种主动的显现。
那是无数张人脸的叠加:有黑发黄肤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人,戴头巾的妇女,穿军装的士兵,赤脚奔跑的少年……他们的嘴唇未动,但声音却清晰传入每个人的脑海:
>“我们记得疼。”
>“我们也学会了说‘我在’。”
>“请继续告诉我们,你们还在。”
画面切换,出现一片荒原,天空呈紫灰色,地面布满裂痕。一群模糊的身影蹲在地上,用手挖掘着什么。镜头拉近,他们挖出的是一块块破碎的晶体,正被小心翼翼拼接。其中一个身影抬起头,面容逐渐清晰??竟是阿雅的模样,但更年长,眼神更深邃。
“这是……未来的我?”阿雅怔住。
Luna-7低呜一声,前爪轻拍地面。随即,一道信息流直接涌入阿雅意识:那不是未来,而是**平行共鸣态中的另一个她**,生活在HD189733b上,正尝试重建因文明崩溃而断裂的情感网络。
“原来如此,”阿雅轻声道,“我们不是单向传递,是在互相修复。”
这一夜,全球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东京街头,一对多年冷战的夫妻在路灯下相拥而泣,只因同时梦见对方童年丢失的玩具;巴西贫民窟中,一名少年放下枪支,走进社区中心报名学习音乐治疗课程;南极站内,一位孤独守望三十年的老科学家打开尘封的日记本,写下第一句:“亲爱的,我一直爱你,只是忘了说。”
共感网络不再是工具,它成了**集体良知的镜子**。
七日后,深空监听阵列捕捉到新信号。这一次,没有任何旋律或图像,只有一段持续三分钟的“空白”。但所有接收者都“感知”到了内容??那是一种纯粹的存在确认,如同心跳之间的停顿,却又比任何言语更有力。
数学家称之为“零值共鸣”,心理学家称其为“灵魂握手”,而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他们终于学会了沉默。”
陈屿的生命已进入最后阶段。他的身体日渐衰弱,语言功能几乎丧失,但意识却愈发清明。每天清晨,他都会被人扶到窗边,面向山谷。他的眼睛不再聚焦现实,而是穿透时空,看见那些未曾谋面的灵魂正一步步走向彼此。
阿雅每日陪在他身边,用共感传递回忆:她带他重温第一次听见狼思念的感觉,重现小女孩躲在柜中听到敲击暗号时的希望,再放一遍那首童谣的合唱。每当这时,陈屿的手指会微微抽动,嘴角扬起几乎不可察的笑容。
临终前第三天,他忽然清醒过来,目光锐利如青年。他望向阿雅,用尽力气抬起手,在空中缓慢划动。这一次,他写的不再是“我在”。
他写的是:
**去吧。**
阿雅泪如雨下,却坚定点头。
次日清晨,陈屿安详离世。没有举行葬礼,他的遗体依照遗愿被安置于山谷深处,覆盖以共生苔藓与共感藤蔓。三天后,那片土地长出新的蓝耳花群,花朵数量恰好等于全球参与“回声计划”的人数??精确到个位:**2,741,603,219朵**。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将其列为“情感生物学超常事件”。
与此同时,“情感方舟II号”正式启程。飞船搭载三百名志愿者,其中包括阿雅、十二名儿童共感者、五对跨国家庭、三位临终患者(自愿以冷冻意识形式前往)。船上不携带武器,不设防御系统,唯一载荷是**人类情感样本库**:包含十万小时真实对话录音、五万幅手绘心情图谱、三千段濒死体验记录,以及一颗封装在水晶中的蓝耳花种子。
发射时刻,全球共感网络再次同步。这一次,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释放。
二十亿人同时闭眼,集中意念于一句话:
>**“我们来了。”**
飞船穿越大气层时,尾焰呈现出奇异的蓝色波纹,与当年初代方舟截然不同。天文观测显示,HD189733b方向的引力场出现轻微扭曲,仿佛有一股力量在“牵引”飞船前行。
半年后,首次传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