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杨师厚这个大赢家外,另一个在兵变中出了大力气的高季昌此时同样得了好处,被册封为匡国节度使兼许州刺史,同时倪可福的那三千军队也回到了高季昌手中。
有了军队和地盘后,如今的高季昌虽然远远比不上当初身为荆南节度使时的强势,但比之前完全寄人篱下的日子却是好了许多。
此外,赵岩、王舜贤等人也各自得到封赏,算是朱友贞对他们的一番回报。
当然,除了嘉奖有功之臣外,朱友贞自然也没忘记对付那些朱友的同党。
首先一个倒霉的就是当初与朱友一同发动兵变的同党韩,原本还在河中与寇彦卿一同领兵对付冀王朱友谦。
兵变发生后,寇彦卿特意隐瞒消息,暗中接受朱友贞的诏令,将韩逮捕斩杀,顺利夺取了这支大军。
而韩死后,他的匡国节度使的位置刚好就被朱友贞用来奖赏高季昌。
除了韩这个头号同党外,还有不少朱友的心腹遭到清算,当初那些与朱友走得近的人如今一个个都倒了大霉。
当然,朱友贞也不是傻子,他虽然清算朱友的旧部,但也不敢做得太绝,而且这些动作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准备钝刀子割肉,一个一个的对付。
第五百七十章谋划徐州
“洛阳再次发生兵变,朱友贞登上皇位了?”金陵城中,杨渥得到消息后顿时大喜,脸上满是笑容。
范遇见了后顿时不解道:“大王,这朱友得位不正,所以梁国局势才一直动荡,这也有利于我方趁机对其下手;如今朱友贞登位,此人拨乱反正,必然能得到梁国上下一致拥护,只怕梁国内乱很快就要结束。”
“为何当初朱友兵变时大王不感到高兴,此时却这么高兴呢?”
杨渥微微一笑,收摄心情道:“这两者自然有所不同。如今梁国势弱,晋国势强;若是梁国局势一直动荡的话,这对我国未必是什么好事啊!”
范遇顿时醒悟过来,“大王的意思是想让梁国继续消耗晋国的实力?只是这样一来我军将来北伐时要遇到的抵抗也会强上不少吧?”
杨渥摆手没有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转过话题道:“梁国不能太强,但也不能太弱,这一点很难把握其中的度。不过这次朱友贞兵变对咱们来说却是一个大好机会啊,你难道没有察觉吗?”
范遇有些茫然问道:“如今梁国局势随着朱友贞上位,必将逐渐稳定下来,之前咱们都没有什么机会,现在又哪里来的机会呢?”
“而且上次蔡州之变,有那王彦俦作为内应,若是大王那时候愿意出动军队大举进攻的话,或许还能夺取不少地盘。但现在……”
范遇显然不能理解上一次杨渥的态度还是兴趣寥寥,为什么这一次却会变得这么积极。
“不然,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出现动乱的地方是蔡州,即便是夺取过来也没多大用处,反而蔡州孤悬淮河以北,不利于防守,不如暂时留给梁国,等将来北伐时必然能轻易打下来!”
杨渥对蔡州并不看重,因为此时的他着眼的已经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的大局。
如今随着吴国夺取荆襄,对于梁国来说,不管是南方的吴国还是北方的晋国,都将是他们的重要对手。
不过相对来说,此时晋国的威胁还是要比吴国要大一些,毕竟梁国的根本还是在洛阳、开封一带,更加靠近晋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吴国为了区区一个蔡州就大举出兵的话,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吸引梁军的注意力,迫使梁军主力南下。
到时候得了便宜的自然就是晋国,这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也正是因此,杨渥才会在上次对出兵蔡州表现得没多少兴趣,仅仅让李简率领寿州驻军出击,打着的心思也是有便宜就捡,没有的话就撤。
这样一来也不会真正与梁军主力对上。
不过区区一个蔡州并不放在杨渥的眼中,但若是出现变乱的不是蔡州,而是极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呢?
“范遇,如今的徐州节度使王殷原本是朱友的心腹,是在朱友的大力支持下才成功做上徐州节度使之位的。”
“如今朱友被杀,朱友贞登位,此人必然不会容忍王殷这个朱友的心腹继续把持着徐州这种重地。若是将来朱友贞换别人来代替王殷,到时候王殷会乖乖听命吗?”杨渥笑着询问道。
范遇大喜道:“那些朱友的亲信一个个都遭到了朱友贞的清洗,唯独在地方上手握大权的那些刺史或者节度使们,此时尚未遭到清算。”
“不过若是朱友贞派人来取代王殷的话,此人必然会觉得朱友贞的目的是清算他。这样一来,此人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靠大王!”
杨渥笑着点头道:“不错,所以这段时间你可以派人与王殷接触一下,告诉他,若是他愿意为孤效劳的话,孤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