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张士诚起兵
确定吕珍起兵造反,还老早投了圣武军做了军官,张九四顿时有些气恼,吕珍干了这么大的事居然没告诉他!
吕珍和张九四两人同为淮东盐枭,相互之间也是很熟悉的,不然原历史上张士诚起兵的十八条扁担,也不会找上他,不过两人熟归熟,倒也不能说好的穿一条裤子,至少还没到那份上。
吕珍老家在泰兴县,隶属于扬州路,因为靠近长江的缘故,他平时贩私盐也多往庐州和江西方向,这才老早的就和圣武军勾搭上了。
而张士诚的老家在白驹场,这地方行政划分属于高邮府管辖,但白驹场是淮东沿海三十六处盐场之一,盐务方面又归泰州管辖,可白驹场实际在地理上其实更靠近盐城。
就是这个混乱的管理方式,导致张士诚平时贩私盐也主要是往中原和山东方向,主要是批发给往来于京杭运河的商贾。
因此他虽然和吕珍认识,关系也不错,但起兵造反是要命的事情,在吕珍的刻意隐瞒之下,根本没有对外声张,起事之前也被鲁锦叫过去实习了,直到最近几天才刚刚回到泰兴,这才导致张九四提前对此毫不知情。
就在这时,看到大哥突然惊得站起身来,张家老二张九五,也就是后来的张士义问道,“大哥,我们现在怎么办?”
“还能咋办?”
张九四愣了一下,然后又一屁股坐了回去,拿起桌上的核桃捏碎了,一边吃一边说,“甭管谁打过来,也不管这淮东是姓元还是姓鲁,他不都得靠咱们煮盐运盐?反正总少不了咱们一口饭吃。”
张士诚确实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他这些年贩私盐挣了不少钱,虽然还是比不上清朝两淮盐帮那些巨富,又是建豪宅又是养瘦马的,但也建起了十几间瓦房,娶了妻子,还育有三儿一女,几个兄弟们也早早建了房子成了家,这种条件放在普遍贫穷的沿海灶户盐场中,已经算是富裕的了。
至于为什么同样是盐枭,他却比不上清朝两淮盐帮那么富,那是因为张士诚为人豪爽大方,仗义疏财,根本不把钱当钱看,每当附近有穷苦百姓需要接济,张士诚都是直接给的,因此他虽然没攒下几个钱,但在附近几个盐场中的人望却非常高。
去附近几个盐场打听打听,谁才是这里的老大,不客气的说,张士诚只要一句话,那些受过他恩惠的盐场子弟就能自带干粮帮他提刀砍人!
就凭他这巨大的影响力,不管将来谁来了,也得卖他老张一个面子。
这时老三张九六,也就是后来的张士德,还是不甘心的说道。
“大哥,可是吕珍都造反了,还当上了大官,咱们就这么干看着?”
张士诚顿时说道,“那又怎么样,他自去做他的反贼军官,跟咱们有啥关系,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想什么,当军将是那么好当的?就你们那点本事,还学人领兵打仗?小心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几个兄弟闻言都是一阵丧气。
就在兄弟几人说话的时候,里屋内,张士诚的三儿一女都围在妻子刘氏身前,刘氏也在跟几个孩子剥着核桃,老二张熙突然问道,“娘,造反是什么?不是说只有读书科举才能做官吗?为什么造反也能做官?”
才刚六岁的老三张昭也好奇的问道,“娘,爹爹为啥不造反做官啊,做了官不就不用受人欺负了吗?”
刘氏闻言顿时眼睛一瞪,对几个孩子警告道,“不许胡说,今后出了门也不许跟别人说你们今天听到的事,不然小心给咱们家招来灾祸,再胡说娘就赶你们回去做功课。”
“噢。”几个孩子一听要去做功课,顿时不再吭声。
而在外间堂屋的张士诚,他有不愿造反的这种反应,其实也不算奇怪。
张士诚现在31岁,有妻有子有房有钱,虽然称不上巨富,可也从不缺吃穿用度,除了日常受一些元廷官员的敲诈勒索和窝囊气,不过他干的本来就是违法的私盐生意,这杀头的买卖不管到了哪个朝代,他都得被贪官勒索,因此还不至于因此造反。
而且在原历史上,张士诚本来就没想过造反,他那是被贪官污吏逼急了,一气之下将人灭门,还烧了不少房子,事情闹大了,张士诚担心被官府抓住偿命,这才起兵造反的。
即便是造反之后,元廷那边刚刚透露可以不追究他的罪责,表示愿意招安他的时候,张士诚立刻就接受了招安,这说明他本就没有造反之意,一切只是为了逃避杀人灭门后的法律制裁而已。
所以圣武军打不打来关他什么事,反正他小日子都能继续过。
然而纵是张士诚有一万个不想造反的理由,却挡不住现实里对他的一记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