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85我的女人有点多笔趣阁 > 第2590章 考察云景县(第1页)

第2590章 考察云景县(第1页)

接下来的两天,在叶轻语的亲自带领下,叶少风、方流苏、叶芊芊和柳红深入云景县的田间地头、山乡村寨。

所见所闻,如同一幅褪色而沉重的画卷,在叶少风眼前徐徐展开,彻底刷新了他对“贫穷”二字的认知。

一句话,云景县的贫困,触目惊心。

首先,交通的桎梏。

县城那条勉强称作“街道”的路,已是此地交通的巅峰。

一旦离开县城,所谓的“路”便退化成了人踩牛踏出来的泥泞小径,蜿蜒在群山褶皱之间。

吉普212和库里南这样的钢铁怪兽,在这里也显得笨拙而艰难,车轮深陷泥坑、底盘剐蹭石块是家常便饭。

叶少风清晰地认识到,这样的路,是捆住云景县发展的最坚固锁链。

入目皆是凋敝的村庄。

散落在山坳里的村庄,房屋多是低矮的土坯房或木板房,屋顶覆盖着黑黢黢的瓦片或茅草。

窗户狭小,有的甚至糊着油纸或破塑料布。

村里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只剩下老人、妇女和一群群晒得黝黑、眼睛里带着好奇与懵懂的孩子。

至于劳作是如此的原始。

农田多是挂在陡峭山坡上的“腰带田”和“巴掌田”,面积狭小,土壤贫瘠。

农民们佝偻着身躯,用最原始的锄头、犁耙,甚至直接是人拉犁,艰难地耕作着,汗水浸透了破旧的衣衫。

梯田在阳光下泛着黄绿,但产量极其有限,一年到头能勉强糊口、不饿肚子,已是最大的奢望。

整个县境,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工厂,烟囱是这里最稀罕的景观。

所谓的“农业”,也仅仅是维持生存的口粮种植。

商品经济在这里几乎绝迹,偶尔能看到村民拎着几个鸡蛋或一把青菜去赶集,换取些盐巴针线。

唯一的“工业”痕迹,或许就是散落在山间的几处简陋小煤窑或采石场,冒着黑烟,吞噬着廉价的劳力。

然而,与物质的极度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地民风的淳厚质朴。

每到一处,村民们都会用最质朴的热情招待这群“城里来的大人物”。

而且不少的村民竟然都认识叶轻语。

县长县长的喊个不停。

他们虽然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一碗浑浊的土茶、几个烤得焦香的土豆或红薯,已是他们能表达的最高敬意。

更多的时候,是一群群衣衫破烂却眼睛明亮的孩子,远远地围着车队和人群,怯生生地打量着,发出细碎的嬉笑声。

他们的目光纯净,带着对外面世界最本真的向往。

不过,经过两天的考察。

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叶少风的目光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宝藏。

连绵起伏的山峦间,生长着大片大片茂密的竹林。

山风吹过,碧波荡漾,竹叶摩擦发出连绵不绝的“沙沙”声,如同大自然的低语。

叶少风走近细看,心头猛然一震!

这些竹子竹节修长匀称,竹身挺拔坚韧,尤其在阳光下,竹竿隐隐透出一种温润如玉、内蕴金丝的独特光泽——这赫然是极其珍贵的金丝楠竹!一种以材质坚硬细密、纹理华美独特着称的顶级竹种!

更令叶少风惊讶的是,几乎在走访的每一个农家院落里,他都看到了各式各样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器物:精巧的菜篮、结实的背篓、实用的簸箕、甚至还有饭盒、果盘、小凳子……

这些器物造型古朴大方,编织手法细腻娴熟,经纬交错间透着一种源自生活的朴素美感。

一问之下才知,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掌握着这门祖传的竹编手艺。

对他们而言,竹子是取之不尽的材料,编织是融入血液的本能,这些竹器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少风与身旁的方流苏默契地对视了一眼,彼此眼中都迸发出异样的光彩!

两人都从这片竹林和村民的巧手中,嗅到了改变云景县命运的巨大契机!

一个模糊的、令人激动的念头在叶少风心中迅速成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