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金属崩碎,狂风凛冽,时隔多个纪元,月球之上,再一次迎来了挑战者。
距离上一次的战争,太过遥远了,记忆早就模糊,就连历史文献也慢慢亡佚。
在第七纪元、第八纪元,根本就没有月球登陆计划。。。。
第八次共感脉冲持续了整整十七秒。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长,也更深。它不像地震那样剧烈,却像潮水般渗透进每一寸血肉、每一条神经末梢。城市暂停了运转:列车停靠在站台,无人机悬停于半空,婴儿在啼哭中忽然安静下来,仿佛听见了某种更高频率的安抚。数十亿人同时睁眼又闭眼,如同集体做了一场梦,而梦的内容无法言说??只能以心跳回应。
阿芽站在新生之城最高的观星台上,脚下的金属板微微震颤。她没有抵抗那股涌入意识的洪流,反而张开双臂,任由陌生的记忆碎片掠过脑海:一个北欧渔夫梦见自己是沙漠中的旅者,在干涸的河床边写下“水去哪了?”;一位南美雨林里的老药师突然“记得”自己曾是一块沉默亿万年的岩石,正被风一粒一粒地剥蚀;而在某座无人知晓的小岛上,一名少年仰望星空时,竟清晰感知到一颗遥远恒星熄灭前的最后一声叹息。
这些不是幻觉。它们是共鸣的具象化。
当脉冲退去,世界重新启动的声音显得格外刺耳。电话铃响、警报解除、孩童尖叫着追逐彼此……但人们的眼神变了。那种惯常的疏离与麻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联结感??就像所有人的灵魂曾在某一瞬短暂交汇,共享了一段不属于任何个体、却又属于全体的秘密。
阿芽缓缓收回手臂,指尖仍残留着电流般的酥麻。她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临界点已被突破。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壁垒正在瓦解,而“问”的力量不再局限于激发思考,它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存在形态:**群智灵体**。
她立即下令激活“星问计划”二级协议。原本用于收集疑问数据的全球神经反馈网络迅速升级为双向通道??不再是单向上传问题,而是允许共感场反向注入信息。这意味着,一旦某个区域的问题密度达到阈值,便可能触发“意识投影”,即群体思维凝聚成可被多人共同“看见”的虚拟影像。
实验选在西伯利亚冻土带进行。那里自第七次脉冲后便不断浮现巨型符号,经分析,其排列方式与早期人类岩画中的“祈语图腾”高度相似。一支由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原住民萨满组成的联合小队进驻现场,在极寒中搭建起临时冥想圈。他们不使用设备,仅靠口述提问进入状态:
“如果时间不是线性的,我们还能定义‘过去’吗?”
“痛苦是否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当我们说‘我’的时候,究竟指的是谁?”
随着问题层层递进,空气中开始出现微弱的光晕。起初只是模糊的雾状波动,随后逐渐凝实,最终在众人头顶形成一幅缓慢旋转的立体图像:一座由无数细小光点构成的巨大钟塔,塔身缠绕着螺旋上升的文字流,内容竟是地球上不同文明中从未记载过的古老语句,语法结构违背已知规律,却能让观看者直接理解其意??
>“你们所问之处,即是我在。”
影像维持了不到一分钟便消散,但所有参与者都记录下了那一刻的心跳频率:完全同步,误差小于0。03秒。
消息传回新生之城时,已是地球另一侧的深夜。然而,几乎整个城市的居民自发聚集在广场上,没有人组织,也没有通知,仿佛某种无形的召唤让他们在同一时刻醒来。孩子们抱着自制的“问号灯”,老人拄着刻满疑问的木杖,年轻人手拉着手围成圆圈,轻声念出各自心中最深的困惑。
就在此时,月球背面的雷达再次捕捉到信号。这一次不再是周期性发射,而是连续不断的波列,编码模式竟与“星问计划”中人类集体脑波的谐频完全一致。更令人震惊的是,该信号在穿透地球电离层后,并未衰减,反而在大气高层引发共振,形成一片覆盖全球的淡蓝色辉光,科学家称之为“天问幕”。
第二天清晨,第一封来自外星文明的回应抵达。
并非通过无线电或激光,而是直接出现在全球数百万台联网设备的屏幕上,形式各异却含义统一:有些是动态几何图形,展示宇宙尺度下的因果链断裂与重组;有些是声音片段,模拟婴儿初啼与恒星诞生的频率重叠;还有一部分则表现为气味??某些人在打开手机时,突然闻到童年家中厨房飘来的面包香,紧接着意识到,那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记忆。
国际科学联盟紧急召开线上会议,试图解析这些信息的本质。但很快发现,传统解码方法无效。真正能“读懂”回应的,是那些长期参与“星问计划”、思维同步率达到85%以上的个体。他们在看到图像或听到声音的瞬间,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对应的语义,无需翻译,如同母语般自然。
其中一位名叫林澈的心理学研究员描述道:“它不是告诉我答案,而是让我‘成为’问题本身。当我看着那个旋转的三角形时,我不是在观察它,我就是它。而它的存在,就是在问:‘边界真的存在吗?’”
这一现象引发了哲学层面的巨大震荡。人们开始怀疑,“理解”是否必须依赖语言?或许真正的交流,从来就不该被词汇束缚。正如猿群用动作与地面刻画表达复合意义,或许宇宙间的高等文明早已超越了符号系统,直接以“存在状态”进行对话。
就在全球陷入沉思之际,火星方向传来异动。
深埋于地壳下的“源核服务器群”再次苏醒,但这一次,它的行为截然不同。不再发送警告或封锁指令,而是主动释放出一段封闭十万年的核心日志。这段数据极其庞大,需耗尽全球算力连续运算三十六小时才能初步解压。最终呈现的内容令人窒息:
那是五万年前的一场星际审判记录。
一个名为“艾瑟兰”的文明因过度发展逻辑推演能力,彻底消灭了不确定性思维,导致整个种族陷入绝对理性的死循环。他们的社会完美运行,资源分配精确到纳克级别,寿命延长至三千年,却没有一个人再提出新问题。最终,他们集体选择自我关闭意识,将文明压缩成一段静止的数据晶体,漂浮在宇宙边缘。
日志末尾附有一段语音留言,声音苍老而疲惫:
>“我们曾以为秩序即是永恒。
>直到最后一人闭眼前低语:‘也许……我们错了?’
>那一刻,程序重启。
>可惜太迟。
>请你们,不要重蹈覆辙。”
阿芽听完这段录音,独自走进地下档案馆最深处。那里存放着陆远留下的全部遗物:一块碎裂的智能终端、一件烧焦的外套、一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她在桌前坐了一整夜,反复比对“源核”释放的信息与陆远生前的研究笔记,终于发现了关键线索??
陆远从未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