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什么时候到的?怎么没去我那里?”方言上去就和邓铁涛打起了招呼。
邓铁涛笑着回应道:
“昨天晚上十点才下飞机,到酒店已经凌晨了,就没有去打扰你。”
“您真是辛苦了。”方言对着他。。。
罗布泊的夜,静得能听见沙粒滑落的声音。我站在干涸的湖床中央,头顶是无垠星河,脚下是亿万年沉积的盐壳,裂纹如命运图谱般蔓延至horizon线外。朱韵站在我身后五步远的地方,手电光斜切进黑暗,照亮一块半埋于地表的金属铭牌??上面刻着一个编号:**18**。
“不是十七人。”她低声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准备了替补。”
我没有回答。风太大,吹得耳朵发麻,而心里那股预感却越来越清晰:第十八号火种,并非备胎,而是“变量”。
林晓禾三天前破解了【昆仑?源】附加指令的加密层,发现一段隐藏日志:
>**“若十七印齐聚而无人能解第三问,则启动‘影子协议’。**
>**执灯者不生于正统,而出于歧路;不承于已知,而启于未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失败了,系统会自动唤醒另一个计划??一个不在任何档案中、由“边缘人”主导的文明重启路径。
可我们成功了。
那为什么……它还会被激活?
我蹲下身,用手拂去铭牌周围的沙土。下面是一块圆形压力板,材质类似航天器隔热层。我按住太阳穴,闭眼回忆【昆仑?源】释放的最后一段思维模型??那是林知远在1977年写下的私人笔记片段:
>“科学需要秩序,但也需要叛徒。
>正统之外,必留一扇破门。
>若未来之人皆循规蹈矩,则文明将死于完美。”
破门……
我猛然睁眼:“这不是入口,是开关!”
话音未落,脚下的压力板突然下沉半寸,四周地面发出低沉的机械声。远处,一座原本与荒漠融为一体的穹顶缓缓升起,像沙漠巨兽睁开眼睛。它的表面覆盖着镜面涂层,反射星光,几乎隐形。只有当角度恰好时,才能看见一道螺旋状接缝正在缓慢旋转。
“这是……主动伪装系统?”朱韵惊呼,“七十年代的技术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不是七十年代建成的。”我盯着那座建筑,“是后来加的。或者说……一直在生长。”
我们小心翼翼靠近。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奇特的臭氧味,像是雷雨前的气息,却又夹杂着一丝甜腥??类似于血液氧化后的气味。林晓禾远程接入卫星监测网后告诉我,这片区域的地磁强度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提升了三百倍,且呈现出规律性波动,频率与人类α脑波惊人吻合。
“有人在里面……或者,有什么东西正在苏醒。”
螺旋门开启那一刻,我没有犹豫,第一个走了进去。
内部空间远比外观庞大,仿佛进入了某种非欧几何结构。走廊呈无限回环状延伸,墙壁由一种半透明晶体构成,内里流淌着蓝色液体,如同血管。每隔十米便有一块浮雕,记录着从未见过的历史场景:一名女子在核爆废墟中种植水稻;一群孩子围着一台老式计算机学习量子力学;一位盲人科学家用触觉“阅读”磁场变化……
“这些不是预言。”朱韵轻抚墙面,“是实验记录。”
再往深处,我们来到一间圆形大厅。中央悬浮着一枚球体??但与【昆仑?源】不同,这颗球通体漆黑,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偶尔有红光从中闪现,宛如呼吸。
下方石碑上刻着三行字:
>**【影】??被抹除者的记忆库**
>建立时间:1976。03。12
>守护者:第十八号
“被抹除者?”朱韵皱眉。
我却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
1976年,正是“昆仑”组织最动荡的一年。对外宣称十七人缔结联盟,但实际上,有文献提到曾有一位女性成员因主张“激进开放科学”而被除名??她的名字从未公开,只留下一句评语:“思想太超前,恐引祸端。”
难道……她是第十八人?
正当我思索之际,黑球忽然震动,一道全息影像浮现??是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子,短发齐耳,眼神坚定得近乎锋利。
“你好,继承者。”她说,“我是沈昭宁,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你们口中的‘叛徒’。”
我和朱韵对视一眼,心跳几乎停滞。
“你们已经通过了【昆仑?源】的考验,证明了你们有能力守护正统。但我要问的是??你们是否也愿意挑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