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河曲县非遗:二人台与《大河长歌》的文化交响
在黄河与长城交汇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忻州市河曲县以“民歌海洋、二人台故乡”的美誉闻名。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国家级非遗河曲二人台,更通过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的创新表达,将黄河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二者共同构建起河曲非遗的立体图景,既承载着黄土高原的厚重历史,又焕发着现代文化的生机。
一、河曲二人台:黄土地上的活态史诗
千年流变的艺术基因
河曲二人台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打坐腔”——民间艺人在节庆时以河曲民歌小调进行地摊演唱。
清咸丰年间,这一形式吸收秧歌、高跷等姊妹艺术,发展为旦丑两角走场表演的“转火龙”。
清同治年间,“走西口”移民潮将二人台带至口外,与内蒙古民歌、戏剧化妆技艺融合,最终形成以“两小戏”(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为核心的戏曲雏形。
其角色虽仅两人,却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洒脱奔放的唱腔,成为晋陕蒙冀甘宁等地群众的精神纽带。
艺术体系的多元融合
二人台的音乐体系以民歌曲调为基础,唱腔采用方言演唱,器乐以笛子、四胡、扬琴为核心,形成高亢明快的风格。
传统剧目约120个,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前者偏重唱念做,如《走西口》以细腻表演展现离别之痛;后者载歌载舞,如《挂红灯》通过霸王鞭等道具呈现农家喜乐。
2006年,河曲二人台与民歌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艺术价值得到官方认证。
当代传承的创新实践
面对现代化冲击,河曲县通过“生产性保护”策略激活非遗生命力:设立人才培养基地、传习所及传承人工作室,制定非遗进校园计划,编写乡土教材;组建民营艺术团,在央视、保利大剧院等平台巡演;创作现代剧《同喜同喜》,以廉政、土地法等现实题材拓展二人台表达边界。
2025年黄河流域传承展演中,七省区演员以《走西口》转调处理展开交流,印证了二人台“活态传承”的可行性。
二、《大河长歌》:非遗创新的现代突围
从黄河岸边到舞台中央
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以河曲为背景,讲述“民歌之王”何长歌父女三代在1979-2019年间守护、传播河曲民歌的故事。
该剧由郎昆执导,黄诚坚任艺术总监,通过音乐剧形式融合传统曲调与现代叙事,将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三项国家级非遗元素交织呈现。
2024年首演后登陆北京保利剧院,2025年推出深度本土化的b版,实现常态化演出。
艺术创新的三大突破
叙事重构:突破传统非遗展演的片段化呈现,以三代人命运为主线,展现非遗传承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