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4章
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不必急于一时。高句丽目前对大唐构不成直接的威胁。”
“从长远战略看,两国之间必有一战,但眼下大唐正值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战事稍作推迟,集中精力于内政,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他的这个立场,恰好与李想的主张相悖。
当然,也不能说长孙无忌的观点全无道理。
然而,一直静坐不语的李世民,此刻却微微蹙起了眉头。
“赵国公所言,确有其理。但是,高句丽与其他邦国不同,若我大唐能将其一举荡平,其背后的意义将是无可比拟的。”
中书令杨师道眼尖,捕捉到了李世民一闪而过的神情,他判断出皇帝心中已有征伐之意,于是,一直沉默的他立刻出列附和。
他并不畏惧因此得罪长孙无忌。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尽管需时常避讳与前隋皇室的瓜葛,但作为地位仅次于五姓七望的顶级门阀,他自有其底气和影响力。
“陛下圣明!隋朝无道,我大唐顺天应人取而代之。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以惨败告终,致使河北一带的军民至今仍心有余悸,视高句丽为不可战胜之敌。”
“倘若我大唐能一战克之,便足以向天下证明,大唐远胜于前隋!”
杨师道的这番话,说得李世民龙心大悦。
“诸位卿家所言甚是!我大唐折冲府改制已历数年,皇家军校亦已培养出数批栋梁之才。”
“朕以为,是时候让世人重新认识大唐的实力,也该让周边那些蠢蠢欲动之辈收敛心思。如今国内安定,朕意欲御驾亲征,诸位意下如何?”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之内顿时一片哗然,反对之声四起。
“陛下,万万不可!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瞬息万变,陛下乃万金之躯,岂能亲身涉险?”
“况且高句丽路途遥远,陛下若离京日久,朝政恐生变数。”
“再者,我大唐兵强马壮,名将如云,何须陛下亲自动手,便可踏平高句丽!”
杨师道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出言劝阻。
他虽然力主开战,却从未想过要让皇帝御驾亲征。
李世民当年确实是征战沙场的马上天子,可如今已年过四十,身形渐丰,骑射功夫若久不操练,难免生疏。
万一皇帝亲临前线,一时兴起要冲锋陷阵,出了任何差池,他这个极力鼓吹战争的大臣,定然难辞其咎。
“杨公言之有理,区区高句丽,陛下只需给我五万精兵,您就在长安城里等着我的捷报吧!”
“微臣请战,愿为陛下荡平高句丽,请陛下在京中静候佳音!”
“陛下,微臣愿为先锋。。。。。。”
一时间,殿内的武将们纷纷请缨,争相表示自己能够担此重任,恳请李世民将帅印交予自己。
对于武人而言,没有不渴望战争的。
尤其是与高句丽这一战,意义非凡。
此战不仅是挑战一个曾击败过鼎盛隋朝的强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以大唐今日的国力,此战胜算极大。
特别是那些曾在皇家军校中接触过新式操练的将领们,对麾下士卒的战力有着绝对的信心,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了渴望。
“朕意已决!诸位放心,非到万不得已,朕不会去与将士们争抢功劳。至于国事,朕离京期间,由太子监国,留守诸臣辅佐,当可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