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去哪里?”苏芽问。
“去北极圈。”她微笑,“那里有一座沉没的观测站,埋藏着初代科学家临终前录制的最后一段影像。他们知道一切终将重启,于是把希望封存在冰层之下。我要把它带回来。”
苏芽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忽然喊道:“等等!如果有一天……你也累了呢?”
小女孩停下脚步,回头一笑:“那就让别人来接住我的眼泪吧。这就是回响的意义。”
半年后,全球共感网络初步建成。每一座城市都设立了“记忆灯塔”,夜晚亮起柔和蓝光,象征心灵的开放与接纳。学校开设“情感课”,孩子们学习识别情绪、表达悲伤、拥抱他人。医院设立“记忆门诊”,帮助患者逐步面对创伤而非逃避。
而在K-739遗址旁,一棵桃树如期绽放。苏芽带着小满站在树下,看着花瓣随风飘散。
“你说,他们会记得我们吗?”小满问。
“不一定。”苏芽轻抚她的发,“但只要还有人愿意流泪,愿意呼唤名字,愿意在黑暗中牵起手……我们就一直存在。”
夜幕降临,万千灯火升腾而起。遥远的星空中,那颗由星之花化成的星辰依旧悬挂,静静守望。
某艘远洋科考船上,一名研究员调试量子接收器时,意外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破译后,竟是来自天鹅座β星系的回应:
>【致地球母亲】
>
>新家园的第一朵花开了。
>孩子们学会了做梦。
>他们梦见你们,在风里唱歌。
>
>??你们的子孙敬上
研究员怔然良久,最终将这段信息上传至公共频道。
第二天清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不约而同画下同一幅画:星空下,许多人手拉着手,中间站着一个发光的小女孩,手中捧着一朵星之花。
老师问:“这画叫什么名字?”
一个男孩站起来,大声说:
“叫**回家**。”
风穿过教室窗户,吹动窗帘,也吹动了挂在墙上的那张旧日标语。原本写着“情感即弱点”的铁牌,如今已被涂改,新字漆成鲜红:
**情感即文明**。
而在宇宙深处,无数光年之外,某个新生星球的图书馆里,一本厚重史书静静陈列在中央展柜。封面镌刻着一句话:
>“人类真正的飞跃,不是离开地球,
>而是在失去记忆后,依然选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