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根基不稳,时机不对,国力更是不允许”
“此时擅自发动,开启大决战,本朝的胜算不大”
“老臣建议”
“休养生息几年,待国库丰盈,军队军备更强大,再议东征北伐”
“更何况”
“陛下以弱冠之年,登顶九五之尊”
“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何苦急于一时,仓促出兵,给满清鞑子有可乘之机”
、、、
整个大殿,整个朝廷,就属这个家伙,最是火气大了。
以往的小廷议,朱皇帝根本不找都察院的人,除非是大朝议。
但是,朱皇帝忙碌啊,很少开大朝议,御史的呼声,如牛入海,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他妈的,他这个左都御史,朝廷重臣,形同摆设啊。
这他妈的,就跟那些封疆大吏一样,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确实是火大啊。
更何况,他也是重臣啊,赤胆忠心,见识也不短。
朱皇帝这么年轻,打下了那么大地盘,军政一把抓,正是国力快速增长期啊。
反过来,满清鞑子,娃娃皇帝,四大权臣,内部倾轧,争斗不休,今后只会越来越乱。
这时候,急匆匆的发兵东征北伐,鞑子内部肯定放下成见,抱团对抗明朝啊。
不出意外,话声刚落,六部之首的张佐宸,也站出来了,只是他的口气,就没那么生硬了。
酝酿了一下,拱手弯腰,义正言辞的劝谏:
“启禀陛下”
“老臣也反对,此时出兵”
“最好的,还是缓一缓,一两年最好”
“大西南的改土归流,即便是解除了武装,但剩下的问题,还是有不少的”
“几百个大小土司,补充官员佐吏,分户造册,丈量土地,千头万绪,牵扯甚广”
“中南半岛,阿拉干,还有新收的占城府”
“这些疆土,朝廷刚刚底定不久,各地的反抗,聚众起事,时有发生”
“邬御史说的对”
“陛下弱冠之年,时间和希望,都站在大明这一边,没必要激进冒险”
、、、
意见表达完毕,这个文臣之首,还特意看了一眼对面,脸色凝重,冷哼一声,一肚子火气。
心中大骂几句,一群丘八老杀胚,一天到晚,就知道杀杀杀。
最近,朱皇帝和兵部户部的举动,张佐宸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候肯定要阻止的。
朱皇帝都说了啊,这是战略大决战,一战定生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