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哥哥是高中生 > 第275章 不破洛阳誓不还朝(第3页)

第275章 不破洛阳誓不还朝(第3页)

高洋却沉思良久,最终提出一策:不派公主,而选一位平民女子,赐号“昭宁公主”,册封为和亲使者,并附带三项条件:

一、柔然须废除奴隶制,释放所有汉俘;

二、允许汉商深入草原设市,传播农耕技术;

三、派遣十名柔然贵族子弟入晋阳国子学读书,学习新政。

使者将条件送达漠北,摄政太后沉吟数日,终应允。她回书道:“贵国以庶民为公主,以教化代刀兵,实乃前所未闻之仁政。吾愿以子入学,只为让他亲眼看看,为何你们的百姓肯为国而战。”

半年后,昭宁公主启程北上,随行不仅有嫁妆车队,更有五十名医者、工匠、教师。临行前,她在城门口回望晋阳,轻声道:“我不是去和亲,我是去播种。”

高洋站在城楼目送车驾远去,风吹动他的衣袍,一如当年父亲出征时的模样。

苏娘子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你觉得,这场新政能持续多久?”

“我不知道。”他望着地平线上的落日,“但我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阿兰朵的名字,还有人愿意为一句‘公平’挺身而出,它就不会断。”

他取出一枚铜牌,那是阿兰朵留下的半块巡田御史令牌,已被匠人精心修复。他将其挂在城墙最高处,与法治钟并列。

“她没能看到今天。”他说,“但她一定听得见。”

万里之外,长城烽燧。

高澄正独自坐在屋顶,仰望星空。今夜无雪,银河横贯天际,星光洒落在他苍老的脸上。他手中握着一本翻旧的《新律》,那是高洋派人送来的新版本,内页夹着一张纸条:“若你读完此书,仍有话说,可写信来。”

他摩挲着书页,忽然起身,走向灶房。他搬来一口废弃铁锅,用炭条在内壁写下四个大字:**还债于民**。

次日清晨,守卒发现锅底文字,惊疑不定。哨官命人上报。一个月后,高洋亲笔回信抵达:

“你终于明白了。三年期满,若你仍愿劳作,可申请前往流民营田,教边民耕种。那里缺的不是力气,是懂得土地价值的人。”

高澄读罢,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那笑容很淡,却真实。

冬天再次来临,雪花飘落于平阳里的屋檐,覆盖了田间的麦苗。村口石碑旁,一群孩子围着锄头铜像嬉戏。一个稍大的男孩指着碑文,认真地教弟弟妹妹念:

“哥??哥??说??公??平??会??赢。”

风穿过树林,带着童声远去。

而在晋阳城中心,法治碑林新增了一块石碑,碑文由高洋亲撰:

**“治国如耕田,不求寸草皆同高,但求每株皆见阳光。锄去毒草,护住良禾,此心不变,世代相继。”**

夜深人静时,常有百姓悄悄前来,在碑前放下一束野花,或是一把新收的稻穗。

他们不说一句话。

但他们来了。

这就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