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22章 他这样我反而不适应了(第3页)

第522章 他这样我反而不适应了(第3页)

消息传回长安,陈昭正在主持一场特殊的考试。

考场设在城南废墟,原是一座被查抄的贵族庄园。如今改作“模拟县衙”,考生需在限定时间内处理十桩虚构却又高度真实的政务危机:包括灾粮挪用、户籍造假、军饷贪污、僧籍冒领等等。每一题都要求写出解决方案,并附上“公众可验证的方法”。

一位年轻士子交卷时犹豫道:“大人,若百姓追问太过,会不会动摇朝廷威信?”

陈昭取过他的答卷,轻轻划去“威信”二字,改为“公信”。

“威信靠恐吓维持,公信靠真相建立。”他说,“你若怕被问倒,说明你心里有鬼。清白之人,何惧质询?”

当天夜里,他又收到一封密信??来自洛阳狱中。信纸粗糙,字迹颤抖,署名竟是二十年前失踪的“陈昭”同僚陈望之。此人曾负责初代田亩普查,后被诬陷受贿,流放岭南,据传早已瘐毙。

信中写道:

>“我没有死。他们在牢中用药物使人失忆,强迫我誊抄假账。最近一次押解途中,我趁乱逃脱,藏身市井。但我带回了一个秘密:先帝晚年曾秘密召见周砚舟,谈及‘储君之选’。周先生拒绝参与,并留下一句遗言:‘若将来天下重归清明,请告诉世人,我不是为了某个皇帝而活,是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再饿着肚子写字。’”

>

>“我把这句话刻在了牢房墙上。后来,有十个囚犯因此活了下来。”

陈昭读罢,久久伫立于窗前。

月光洒在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上,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无数人在低声重复那句话。

他转身铺纸研墨,写下新的训令:

>“自即日起,全国‘质询角’增设‘儿童席’。凡十岁以上孩童,皆可提交疑问,官府须以图画、实物或游戏形式作答。答案须公示三日,接受其他儿童评议。”

>

>“教育之始,不在识字,而在敢问。”

数日后,京城第一场“童子问政会”举行。一个小男孩举着手问:“为什么我爹修桥累死了,官老爷却说那是‘自愿劳役’?”

主官当场汗颜,下令彻查,最终挖出一个盘踞三十年的“义工徭役链”,牵连十七名官员落马。

而与此同时,北方边境传来捷报:最后一支突厥残部遣使请降,献上传国玉玺仿制品及历年劫掠清单,并请求纳入“民审体系”,接受唐廷监督赋税与军备。

阿承看着奏章,苦笑摇头:“朕当年登基时,做梦也不敢想,敌人会主动要求我们去查他们的账。”

赵铁柱叹道:“因为他们发现,一支说实话的军队,打起仗来更狠,也更团结。”

陈昭未语,只是将一本新编的《民审法典》呈上御前。封底镌刻一行小字:

>**所谓盛世,不是无人诉苦,而是苦能上达;

>所谓明君,不是无所不知,而是允许被质疑。**

秋来时,陇西县新建了一座露天碑林。百根石柱林立,刻着《陇西百问录》全文。每根柱下埋着一只陶罐,内藏原始证据副本,封泥上印着“天可汗监”与“清明书院”双印。

沈怀礼回来了。他站在碑前,抚摸着其中一根,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里某户,少缴粟一斗八升,系因官吏误算。现已补还,并致歉。”

风吹过碑林,发出低沉的嗡鸣,如同大地在呼吸。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豪族仍在暗中串联,旧吏伺机反扑,甚至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伪质询”??官员提前安排好人提问,再表演式回应。

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村庄学会了交叉验证,越来越多的百姓拿着算盘走进县衙,越来越多的孩子把“问一问”写进作文。

他在日记本最后一页写道: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座完美的制度,

>而是在培养一种不肯轻易相信的习惯。

>当千万人同时举起放大镜,

>黑暗就再也藏不住一粒灰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