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23章 兄弟阋墙(第2页)

第523章 兄弟阋墙(第2页)

更有一地,百姓刚提出质疑,便有差役冲出高喊“此等人乃镜湖余党,图谋不轨”,欲将其逮捕。

陈昭看完所有报告,静坐半日,终提笔写下一道训令:

>**凡阻百姓之问者,不论官职高低,即视为惧查;

>凡毁证据原件者,不论动机如何,即视为有罪;

>凡将“民审”污名为“叛逆”者,即剥夺其执政资格,永不录用。**

同时,他命工匠赶制一万具“问匣”??铜铸小箱,上有投信口,下锁双钥。一钥归村民推举的“问长”,一钥直送京都“反证司”。百姓可匿名投书,三个月内若无回应,匣自动开启,内容公之于众。

消息传出,民间震动。

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冷笑:“陈昭这是要把天下变成一座大狱,人人互监,父子相疑。”

这话传到书院,柳含烟担忧道:“你不怕人心因此扭曲吗?过度防备,会不会反而催生更多的猜忌与告密?”

陈昭正在修剪院中一株老槐枯枝,闻言停下动作:“怕。但我更怕沉默成为习惯。宁可一时嘈杂,也不愿万马齐喑。等人们问累了、看清了,自然会学会分辨什么是真疑,什么是恶意。”

冬至前,长安第一座“耻辱碑林”落成。选址就在原御史台废墟之上,百柱矗立,黑石为材,每碑仅刻一事,附三重验法索引。首碑记河北某县“虚报水利功绩案”:工程图纸精美,实则堤坝未筑寸土;验收官员集体署名,却被邻村孩童用泥巴仿制模型揭穿??因图纸坡度不符水流规律,雨水一冲即溃。

碑成当日,数千百姓围观。一个盲眼老妇拄杖而来,在碑前蹲下,用手一遍遍抚摸刻痕,忽然泪流满面:“我儿子就是修那堤累死的……原来连名字都没进账本。”

她颤声问身边人:“现在……还能讨个说法吗?”

回答她的是五百里外的一纸调令:涉案七人,革职查办,家产抄没,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风气悄然变化。

越来越多的县衙开始主动公示“易错点清单”:哪些环节常出问题,哪些数据需重点核查,甚至公开往年失误案例以示警醒。有聪明的县令还设立“挑错奖”,凡百姓发现政务疏漏并提供验证方法者,赏粟一石。

孩子们成了最活跃的监督者。他们在河边数排污口,在校舍量梁木粗细,在集市核秤砣准星。一名十岁女童因发现官仓鼠洞每日排出的碎米量远超申报损耗,顺藤摸瓜查出管仓小吏用暗道偷运粮食,获颁“最小审官”称号,画像贴满三辅地区学堂。

然而,暗流亦在涌动。

某夜,书院值守弟子发现后山竹林中有异响。循声而去,只见三根新立的“问匣”被人撬开,信件尽毁。地上留有一行血书模样的字迹:

>“再问,断舌。”

陈昭闻讯未怒,反倒命人将血字拓下,连同被毁问匣一并送往各地展览,题为《恐吓录》。并在每站加讲一课:“恐惧最喜欢黑暗,所以我们偏要把它拿到光下晒。”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传来异动。

突厥降部中一支小族突然反悔,宣称“民审乃汉人诡术,羞辱神誓”,斩杀前来核查账目的唐使,劫掠边镇,焚毁税册。朝中哗然,主战派纷纷上书,请发兵剿灭,“以儆效尤”。

阿承召集群臣议事,赵铁柱力主出征:“此獠反复,若不雷霆镇压,其余归附者必生二心。”

陈昭却跪奏反对:“陛下,这一仗不能打。”

满殿哗然。

“他们烧的是账本,不是军旗。”陈昭沉声道,“杀的是审官,不是将士。这不是叛乱,是一场对‘真相权力’的挑战。我们若以刀回应,等于承认:只有武力才是最终裁决者。”

“那你欲如何?”阿承皱眉。

“派使者,带两样东西去。”陈昭平静道,“一是被焚税册的副本??我们在京都存了底;二是五十架手摇印报机,配上会突厥语的记档生,教他们自己印自己的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