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24章 从此以后我们各叫各的(第2页)

第524章 从此以后我们各叫各的(第2页)

阿承召陈昭入宫,屏退左右,直言:“人心已躁。有人言你欲借‘真相’之名,行‘摄政’之实。朕信你,可天下未必尽知。”

陈昭跪地,呈上一份《自省状》:“臣不敢揽权,唯惧失责。今请陛下允三事:一、将‘反证司’升格为独立衙门,直隶皇帝,不受任何宰辅节制;二、每三年举行‘全民问政日’,无论士庶,皆可向五品以上官员提出质询,现场回答,违者罢职;三、在太学增设‘审政科’,专授核算、验证、逻辑辨伪之术,未来所有官员必经此科考试方可任职。”

阿承沉吟良久,提笔批曰:“可。但你要亲自主持太学课程,不得假手他人。”

陈昭叩首谢恩。

同年秋,柳含烟巡视江淮,发现一奇案:某县推行“挑错奖”后,竟有人伪造漏洞骗取赏粟。更有无赖之徒每日捏造“官仓鼠洞”“桥墩空心”等虚假举报,搅得地方不得安宁。

她未立即惩处,反而召集全县百姓开会,当众展示十份“假错案”,逐一拆解破绽。比如所谓“梁木蛀空”,实为天然树节;所谓“米耗异常”,乃因晒谷时麻雀群聚所致。她宣布:“今后凡举报,须附三种验证法:一是可重复观测,二是可独立复核,三是可实物比对。否则不予受理。”

她又立新规:“诬告者不罚粮,但要在村口站三日,胸前挂牌写明‘我曾妄言’,由孩童轮流监督。悔过者,可申请做一日公益劳役抵消。”

出人意料的是,此举并未激起反弹,反倒赢得民心。百姓笑道:“站着丢脸三天,不如老实做人。”更有家长主动带孩子去认错者面前朗读《问理十诫》,其中一条写道:“问是为了明理,不是为了伤人。”

冬月初七,长安迎来一场特殊婚礼??两名记档生结为夫妇。迎亲队伍不抬花轿,而是一辆改装驴车,车上架着手摇印报机,沿途印刷《婚政公示单》:聘礼明细、嫁妆清单、双方家族近三年纳税记录、甚至还有媒人身份核查证明。路人哄笑围观,却无人质疑其荒唐。

陈昭亲往祝贺,赠礼是一对铜铸问匣,钥匙分别交给新人父母保管。他在贺词中说:“婚姻亦是契约,若从隐瞒开始,便注定崩塌。愿你们一生相问,永不沉默。”

这一幕传遍四方,民间渐生新风:谈婚论嫁先交换“政务履历”,官员子弟求婚,女方必索“家产透明书”。有世家怨叹:“如今娶个媳妇,比考进士还难!”

然而,黑暗从未真正退场。

腊月十五夜,京都反证司突遭大火。三十万份各地质询档案化为灰烬。幸有备份制度,原始副本早已分散藏于国子监、大理寺、鸿胪寺三地密窖,未致全毁。但纵火者留书墙上:

>“烧不尽问匣,就烧掌匣人。”

次日清晨,三名外派记档生家属被绑架,勒令停止一切审查行动。绑匪要求:“毁掉手摇印报机,废除耻辱碑林,否则每五日杀一人质。”

朝野震动。

陈昭下令全国戒严,却不肯妥协半步。他亲赴刑部大狱,提审一名曾参与空印文书的老吏,问:“若你想彻底摧毁一个人,是杀他容易,还是让他活在羞愧里更痛?”

老吏苦笑:“当然是后者。人死如灯灭,可名声烂了,子孙走路都低头。”

陈昭点头,命人将三名人质画像制成巨幅《受难志》,张贴全国,并配文:“他们因求真而危,我们因护真而战。每一双注视这张脸的眼睛,都是对暴行的审判。”

同时,他启动“影子计划”:在全国秘密培训五百名盲人记档生。他们不写字,靠听觉记忆与珠算记录质询全过程,再通过特制盲文转录存档。这些人被称为“无声见证者”,行动隐秘,身份保密,连家人也不知其职。

三个月后,绑匪内部瓦解。一名从犯被捕,供出幕后主使竟是前御史大夫之子??其父因伪质询案被列入耻辱碑林,家道中落,遂蓄意报复。

案结之日,陈昭未请功,只向阿承奏请一项新政:“请允许百姓每年有一次‘焚谏’机会??写下对朝廷最深的不满,投入特制铜炉,火化升天,不追责,不查人。我们要学会倾听那些不敢发声的声音。”

阿承准奏。

次年上元节,第一座“焚谏炉”立于朱雀门东侧。当夜,万千灯火中,百姓排成长队,默默投入纸卷。有控诉徭役过重的,有抱怨官员怠政的,也有仅仅写着“我想吃饱饭”的稚嫩笔迹。火焰熊熊燃烧,映红半座城池。

陈昭站在远处望着,柳含烟走来问:“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沉默的重量。”他说,“以前人们把委屈咽下去,现在终于可以把它烧出来。火光有多亮,说明曾经有多黑。”

黎明时分,最后一张纸投入炉中,灰烬随风飘散,如雪落人间。

数月后,沈怀礼自南诏归来,带回一支由三十名“共算者”组成的巡审队。他们不会汉语,却能用图形与节奏完成复杂审计。他们在岭南查出盐政贪腐链条,在巴蜀揭穿寺庙虚报香火收入,在黔中还原百年土司赋税变迁图谱。

沈怀礼再度来到书院后山,点燃当年那处篝火。他将一根新制的“问答鼓”置于中央,对围坐的弟子们说:

“我走过万里山河,见过无数面孔。有人因第一次看清账本而痛哭,有人因终于能问出‘为什么’而跪地磕头。我才明白,我们做的从来不是改革,而是一场唤醒??唤醒人心里本就存在的对公正的渴望。”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却坚定: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问,光就不会熄。哪怕世界重回黑夜,我们也已种下无数星火。”

风吹过竹林,鼓面微震,仿佛回应着他的话语。

而在西域沙漠深处,那面用石子拼成的布幡依旧猎猎作响。远方商旅途经此地,常驻足良久。有人掏出随身炭笔,在泛黄的《民审通报》边缘添上一行新字:

>“南方有光,照彻幽谷。

>问者不息,理终必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