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52章 这不见外了么(第2页)

第552章 这不见外了么(第2页)

>……

>十问:今日所谓‘民不懂算’,与昔日‘女子无才’‘庶民无权’,本质不同否?”

全文千余字,字字如锤。

皇帝阅毕,默然良久,提笔朱批:“民心即天心,共算即天理。准行。”

圣旨下达之日,恰逢春社。

全国各地同时举行首次“全民验算日”。百姓手持统一配发的“验算板”(一种带刻度格的木牌),对照公示栏中的项目明细,自行计算应得补贴、应缴赋税、应享福利。孩童们比赛谁算得快准,老人则聚在树下讨论去年修路是否真的用了那么多水泥。

结果令人震惊:在一百二十七个试点城镇中,有八十九处发现官方公示数据与实际不符,误差率最高达百分之四十三。其中最典型一例发生在渭南??政府声称投资十万贯修建养老院,实则仅支出两万三千贯,其余资金流向不明。

由于“本源验算链”早已启动,追查极为迅速。七日内,涉案的工部郎中、地方监司、承包商三人全部落网,供出幕后主使竟是尚书省某参知政事。此人曾以“改革先锋”自居,私下却长期操纵“伪共算”网络,企图将“共算时代”变为新的权力垄断工具。

此案震动朝野。

人们终于明白:腐败不会因一次风暴而终结,它会变形、伪装、寄生在任何看似美好的制度之上。唯有持续的警惕与普遍的参与,才能维持系统的清洁。

与此同时,西域传来好消息。

那句“一起数星星的人”已不只是暗语,更成为一条横跨丝绸之路的互助联盟。商队之间自发形成“诚信账盟”,每到一站,便将物价、路况、汇率录入统一竹册,交由驿站保管,供后来者查阅。若有虚报,一经查实,全盟封杀。

更有意思的是,龟兹一带兴起一种新职业??“星空核算师”。他们夜间观测星辰运行,结合气象记录,预测来年雨水丰歉,再据此调整粮价与税收建议,提交给当地共算站参考。据说,这一做法源自沈知微早年留下的笔记:“天象亦是经济之母。”

这一年冬天,黄河冰封期异常漫长。

往年此时,沿岸各县早已完成冬修堤防。但今年因北方突降暴雪,运输受阻,部分地段石料未能到位。眼看开春解冻在即,汛情堪忧。

就在此危急时刻,民间“共算网络”自动响应。

河北十八村联合发起“千里运石义举”,青壮轮流上阵,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将石材从五十里外的quarry运至河岸。每一车货物都有详细流水账,包括出发时间、承运人姓名、损耗数量,晚间由村中识字孩童当众朗读核对。河南数座书院的学生则自发组织“寒夜巡堤队”,每两人一组,持验算灯(内置微型齿轮计时器)定时巡查,发现渗漏立即上报。

最令人动容的是,连长安城中的乞丐群体也行动起来。他们在朱雀大街设下“算善摊”,不讨钱,只请路人帮忙算一道题:

“若每人省下一枚铜钱,全国一千二百万人可凑多少贯?够修多长堤坝?”

答对者获赠一张手绘“诚信凭证”,可在合作饭铺换一碗热面。

短短半月,竟募集七万余贯,全部直送工部指定账户。

春雷响起那天,堤防全线合龙。

当第一股融雪水顺着新砌的石渠平稳流过时,岸边爆发出震天欢呼。有人掏出随身携带的算珠,高高举起,如同举起一面旗帜。

而在这片欢腾之外,沈知微正独坐灯下,翻阅一份来自极西之地的密报。

据一位伪装成香料商的天算探员回报,在撒马尔罕以北的荒漠深处,发现一座废弃的钱庄遗址。墙内夹层藏有一组青铜卷轴,记载着“寅支卯粮局”最早期的创立章程。签署者共有七人,其中六人身份已模糊不清,唯独一人名字清晰可辨??竟是贞观初年那位被誉为“一代贤相”的元老重臣!

柳芽难以置信:“连他也……?”

沈知微轻轻抚摸卷轴边缘,声音平静:“理想主义者也会堕落。起初或许真是为了救急??先借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等经济好转再还。可一旦开了口子,欲望就会吞噬初衷。就像洪水冲破堤坝,最初的裂缝往往最小,也最不易察觉。”

她顿了顿,低声道:“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在每一个可能裂开的地方,提前埋下一根铁钉。”

岁月流转,又是一载。

帝国进入“共算时代”第七年。

这年秋天,皇帝病重,召见太子于含元殿。殿中无他人,唯烛火摇曳。

老帝指了指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这是近三年的《国家健康指数报告》,全由天算院独立编制,未经宰相审阅。你看完再说一句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