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54章 他太想进步了(第2页)

第554章 他太想进步了(第2页)

沈知微却只是静静看着窗外渐暗的天光,忽然问道:“今年的‘万家灯火验算夜’,定在哪一天?”

“下月初八。”柳芽答。

沈知微点头:“那就提前把它变成一场全国共算。”

她下令:今年中秋之夜,不再只是各家张贴收支明细,而是统一加入一项内容??根据官方发布的基础数据,自行验算本地未来三个月的粮食安全阈值。模板由天算院统一下发,包含人口、储粮、运输损耗、气候影响等变量,鼓励全家老少一起动手,用算筹、验算板甚至地上划线的方式完成。

“让他们亲手算出,如果朝廷不调粮,他们家还能吃几顿饭。”

命令下达后,民间响应空前热烈。孩子们放学后围坐在村口大树下,拿着老师发的验算卡,一笔笔推演;主妇们边做饭边核对家中余米;连街头卖饼的老翁也挂起一块小木牌,写着:“我家四口,存粮六十斤,日耗两斤,最多撑一个月??官府再不放粮,我就得带着孙子逃荒。”

这一幕幕被商旅画工记录下来,绘成《万家共算图》,悄然流入长安。

终于,在中秋前五日,皇帝召见宰相,指着一幅描绘孩童蹲地验算的画卷问:“这些人,真的都在算吗?”

宰相低头:“回陛下,据各地奏报,九成以上households已参与。”

皇帝沉默良久,叹道:“若朕不下令,百年后史书会怎么写?‘天灾降而人主昏聩,百姓自救于草野’?”

次日清晨,圣旨下达:全面启用沈知微提出的“双线救灾预案”。江南漕船即刻启航,运送三十万石稻米北上;河北、山西紧急开启地下窖藏;西北各军屯改种耐旱作物,并派兵护井防抢水事件;同时设立“灾情直奏通道”,允许地方不经层层上报,直接向皇帝呈递灾警。

这一次,动作比以往更快、更决绝。

而就在圣旨传出的同时,终南山另一处隐蔽的暗账节点再次遭到袭击。蒙面人趁夜潜入,试图销毁一批正在复核的军饷账目。但他们没想到,这里的系统早已升级??所有重要数据不仅存储于陶片,还会通过“飞鸽验算链”实时传送到全国七个不同方位的备份点。更致命的是,每位值守人员都佩戴生物印记陶符,一旦遭遇胁迫,只需咬破藏在齿间的药囊,便会释放微量烟雾,在陶符上留下“非自愿操作”的红色印记。

当沈知微收到报警信鸽带回的染血陶符时,她盯着那抹猩红,久久不语。

“他们还不懂。”她终于开口,“我们早已不在依赖某一处房子、某一块板子。我们现在是网络,是风,是雨,是每一个抬头看天、低头算账的人。”

她下令追查,却不急于公布结果。相反,她让柳芽组织一次特殊的“共算公开课”,邀请全国观算团成员、学堂师生、甚至曾在“双轨系统”中犯错而后悔改的former官员,共同参与一场名为“如何识别谎言”的实战演练。

课程内容很简单:给出十组看似完美的账目,其中有三组来自已被揭发的贪腐案,其余七组为真实合规记录。参与者需在三天内判断哪三组有问题,并写出推理过程。

结果令人深思:最先发现问题的,不是经验丰富的老核算师,而是云南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女孩。她在作业纸上写道:

>“第六组账说修桥用了五千根木料,但我老家去年修一座小桥只用了一百二十根。他们那儿河更宽,可也没宽五十倍啊。而且运木头的车费比木头本身还贵三倍,这不合理。我觉得,他们是把别的钱也算进去了。”

沈知微读完这页纸,眼眶微热。

她将这份答卷影印千份,附上批注:“真正的清明,不在技艺多高,而在心中有没有一把尺。”

此事之后,“算德”二字真正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报考共算学堂,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想“学会看清这个世界”。一些贵族子弟甚至放弃科举,转而投身基层验算工作,被称为“弃笔从算者”。

十年过去,沈知微已年逾八旬,行走艰难,说话也常断续。但她坚持每日听报,每夜审签一份验算摘要。她的石屋墙上,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验算成果贴”:某县发现河道治理款被截留,追回白银两千两;某军营伙食账异常,查出军官长期克扣士兵口粮;甚至连皇宫膳食采买也被一个小太监举报,经查实,御膳房每年虚报食材重量竟达万余斤。

她笑着对柳芽说:“连皇帝吃饭,现在都不敢多放一块肉了。”

又一个春天来临。桃花再度盛开,落在她的石板上。那天午后,她罕见地睡了个长觉,梦里没有战火,没有账册,只有无数孩子站在山坡上,一人手持一盏灯笼,灯下写着清晰的数字,光芒连成一片,照亮整片大地。

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窗棂。她缓缓起身,拿起炭笔,在石板空白处写下最后一句话:

**“他们学会了算,也就学会了爱。”**

然后放下笔,靠在椅上,闭上了眼睛。

当晚,终南山云雾缭绕,星辰格外明亮。北斗斗柄指向南方,稳而坚定,仿佛也在记录着什么。

三日后,沈知微安详离世。临终前,她只留下一句遗言:

“把我葬在孩子们读书的地方。让他们每天路过时,记得问一句:这笔账,对吗?”

村民们遵其遗愿,将她安葬于共算学堂后的山坡。墓碑依旧无字,唯有那枚青铜算珠,在春阳下泛着温润光泽。

多年后,一位史官前来探访,见满山孩童朗读《共算誓言》,声浪如潮,不禁提笔写下:

>“昔有帝王求长生,炼丹焚香;今有老妪守真理,持算如剑。

>她不曾封侯拜相,却让千万人挺直脊梁。

>她的名字未刻金石,却写进了每一本打开的账簿,每一盏点亮的灯。

>故曰:不战而屈人之贪,无形而立世之信。

>此谓??天可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