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可汗回忆录七星 > 第556章 我是忠臣啊(第1页)

第556章 我是忠臣啊(第1页)

岭南。

广州。

陈霸先的面前,出现了一个难题。

洛阳的使者到了!

南梁已亡,吴楚分治,臣于大唐。

天下名义上已经一统!

本是属于南梁旧臣的陈霸先原本在萧纲、萧绎之间。。。

那一日清晨,山雾未散,终南山的松林间浮动着乳白色的薄霭。沈知微的石屋前,露珠从桃枝垂落,滴在她常坐的青石板上,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响。柳芽早早起身,扫去门前落叶,将昨夜风中吹倒的验算板扶正,又轻轻拂去陶符上的尘灰。这些陶符是“真源链”的见证,每一片都刻着某项工程、一笔赈粮、一场雨量记录的真实痕迹,如今整齐排列在木架之上,如同沉默的史官。

她正欲进屋唤沈知微用早饭,却见门扉半启,屋内无人。柳芽心头一紧,快步走出小院,顺着那条熟悉的山径往学堂方向寻去。果然,在学堂后坡的墓碑前,沈知微已拄杖而立,披一件旧青布袍,背影瘦削却挺直如松。

“您怎么又来了?”柳芽轻声问。

沈知微没有回头,只望着那枚嵌入石中的青铜算珠,低声道:“每年清明前后,我总梦见那些没能活到今天的人……户部那个被逼自缢的小吏,共算学堂第一批学生里饿死在核查路上的李三娘,还有敦煌来信说死于沙暴的星空核算师阿迪力……他们不是为账本而死,是为‘有人该算’这个念头而死。”

柳芽默然。她知道,沈知微嘴上不说,心里从未真正放下过。哪怕天下已遍设观算团,哪怕孩童都能背诵《共算誓言》,她仍像守夜人一般,在每一个风雨将至的夜里睁着眼睛。

就在这时,一名少年气喘吁吁跑上山来,手中紧攥一封火漆封印的急报。

“终南驿站转来的!西域碎叶城发来的星图预警,附带吐鲁番三十六村联名请愿书!”

沈知微接过信,指尖微微用力,火漆应声而裂。她展开纸页,目光迅速扫过一行行细密字迹,脸色渐渐沉下。

柳芽凑近一看,只见开头写着:

>“今岁四月,北斗斗柄再度南倾,较历法提前二十三日。龟兹观测台连续七夜记录‘荧惑逆行’,且金星暗斑频现。结合塔里木河上游冰川异常融化,下游绿洲井水咸化,预测北疆将有大旱,南道或生蝗灾。若无应对,恐致千里赤地,流民百万。”

信末附着一张手绘星轨图,旁边密密麻麻标注了各地气象反常的时间与地点,每一处标记皆由不同颜色的墨迹书写,代表不同地区的核算师独立验证结果。而在图下方,赫然列着三十六个村庄的名字,每个名字旁都按着一个红指印??那是农民们以血为誓,请求朝廷提前调粮备灾。

“这不是第一次。”沈知微缓缓合上信纸,“但他们记得上次的教训了。这次不是等灾后求救,而是灾前预警。”

柳芽皱眉:“可朝廷还会信吗?上次虽因民间压力被迫行动,但事后也有大臣弹劾您‘借天象蛊惑民心’。如今新帝登基未久,权臣环伺,未必愿意再听一个山中老妇的话。”

沈知微冷笑一声:“那就让他们自己算。”

她转身便走,步伐竟比平日更快。回到石屋,她命人召集终南山隐修会剩余的七位历算长老,并传令全国二十四所高级共算学堂,启动“跨域协同验算机制”。她亲自拟定验算框架:以碎叶城原始数据为基础,分别由长安、洛阳、成都、扬州、交州五地独立建模推演,七日内提交结论。

“不许交流,不许参考彼此结果。”她强调,“我要看的是,当五方之人互不知情,是否仍得出同一答案。”

七日后,五份报告如期送达。令人震惊的是,尽管计算路径各异??有的用对数尺迭代,有的借水钟模拟气候变量,还有一份竟是由一群盲童用手感触凸点陶板完成??但最终结论惊人一致:

**若不立即干预,北疆六省将在秋收前陷入全面缺水,预计减产五成以上;若同时爆发蝗灾,全国存粮仅能维持八个月,且粮价将在三个月内翻倍。**

更可怕的是,模型显示,若拖延至七月才调度,所需赈济总额将是现在行动的三倍,而死亡人数可能突破百万。

沈知微将五份报告并列摆在案上,用红线连起关键数据点,制成一幅巨大的“命运交叉图”。她命人将其拓印百份,随同原始星图、村民血书、历年灾害对照表一同封装,加盖“真源链最高信度”火漆印,送往长安、洛阳、太原、成都四大政要驻地,以及国子监、太史局、户部三大中枢机构。

与此同时,她写下第二封公开信,《致所有执笔之人》:

>“你们手中握的不只是毛笔,更是秤杆。

>当你签下名字,你就成了历史的记账员。

>若你明知灾将至而不言,那你不是无辜者,你是共谋。

>别告诉我你无权决策??你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写下真相。

>一百年前,有人烧毁账册,以为能抹去罪恶。

>今天我们留下陶符,只为告诉后人:我们曾看见,我们曾警告,我们未曾低头。

>所以,请执笔。

>写给你的上司,写给你的同僚,写给你的儿子。

>只要还有一个人肯写下‘不对’,黑暗就不能假装光明。”

信件再次掀起波澜。许多地方官员原本观望,见此信后纷纷上奏请命。尤其是剑南道一位年轻刺史,竟将信全文抄录张贴于府衙大门,并附言:“吾辈食俸禄,岂可闭目塞听?即日起开仓试放陈米,修渠蓄水,若有擅阻者,视同抗灾。”

然而,阻力依旧来自中枢。

工部尚书王缙上疏称:“西域蛮夷之说,不足为据。况近年国库吃紧,岂能因几颗星星便劳师动众?”更有御史大夫裴延龄奏请彻查“终南山非法聚议”,指责沈知微“以民间私算凌驾朝纲,动摇社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