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昭帝脸色阴沉的问道:“为何林兆和会牵连舞弊之事,事先为何无人向朕禀告!”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的质问,心中有些困惑,吴梁之死会让会试舞弊案陷入僵局,这才是事情症结所在。
圣上不关注此事,怎么会关注起这个林兆和,此人并不是此案关键……
韦观繇虽心中迷惑,但圣驾发问,他自然没有不应答之理。
他急忙说道:“因吴梁落网之日,林兆和刚巧出城访友,无法拿问,也未落罪名,只能暂缓另案办理。
此人罪责,未有定论之前,臣等不敢擅报御前。”
嘉昭帝听了韦观繇的解释,也算有些道理,但依旧眉头深锁,眼神中有一种异样的愤怒。
贾琮此时手拿卷轴,侍立一旁,所谓旁观者清,将嘉昭帝的古怪表情,清晰看在眼中。
他和韦观繇都有同样的感觉,嘉昭帝对林兆和似乎有种异样关注。
林兆和身为杭州府解元,在举子之中虽有些名声,但贾琮一时想不明白,他和高高在上的嘉昭帝有何联系,为何会引起皇帝关注。
如果说林兆和还有什么引人瞩目之处,那就是他紧随贾琮之后,名列今科会榜第三名。
……
贾琮想到这一桩,心中不由一动,他即为春闱下场考生,自然对春闱相关之事,都十分关注在意。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不仅有文宗学圣的美名,未致仕前官居礼部大宗伯,曾担任过数次春闱主考官。
因此,柳静庵对于春闱应考、阅卷、遴选、排榜等诸般考务诀窍,其捻熟的程度很少有人可以相比。
贾琮作为柳静庵晚年最器重的入室弟子,他自然会将春闱所有相关事由,都向这少年弟子悉心讲解。
贾琮有了柳静庵这等罕见名师,使他对春闱事务了解程度,比之三大春闱主考官,只怕也不遑多让。
所以,他对殿试策卷的评选规则,自然也非常清楚。
其中最重要的一桩,会榜前十八名的考生,只要殿试策卷水准相当,他们的策卷会直接呈送皇帝评阅。
殿试一甲三名,不出意外之状,也在会榜前十八名考生中产生。
林兆和身为今科会榜名列第三,他的殿试策论考卷,必定会在上呈皇帝评阅之列,这是嘉昭帝唯一留意到他的机会。
但即便因这样的缘故,嘉昭帝知晓林兆和的存在,韦观繇提到对方牵扯科举舞弊,皇帝也不该露出这等意外愤怒的神情。
除非林兆和的殿试策卷,在上呈嘉昭帝评阅过程中,不仅仅是让皇帝留下印象,而是引起某种赏识和高度关注。
贾琮甚至能隐约推测,那份本该在十五日张榜,又临时被礼部封存的殿试金榜,林兆和极可能被嘉昭帝点为一甲之列。
以林兆和杭州府解元的才华,会榜名列第三的名声,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意外。
只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嘉昭帝听到林兆和竟牵连入科举舞弊,才会出现这种被欺骗和愚弄的愤怒。
贾琮脑海中心思电闪,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想到这种可能性,而且他肯定这不是自己无端揣测,而是非常接近真实的原因。
方才嘉昭帝对林兆和的异样关注,大理寺卿韦观繇也流露出困惑神情。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韦观繇不是本次春闱主考官或属官,他对本年春闱的内幕,知之甚少。
他大概知道林兆和是会榜第三,是一位有些份量的贡士,
但他只会从三法司侦缉角度,去分析定位问题,如林兆和坐实舞弊之罪,将成为本届会试的奇闻……
他不像贾琮这样身在局中,利害相关,自然没有贾琮剖析症结的敏锐之思,片刻之间便能推测其中深层根由。
如果贾琮知道,殿试评卷之时,嘉昭帝让三大主考各自提名一甲人选,吏部尚书陈默举荐之人就是林兆和。
他会知道自己这番推测,当真是半点没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