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汉忠良免费阅读笔趣阁 > 第三百五十二章 书信百三二封问忠义者几何(第2页)

第三百五十二章 书信百三二封问忠义者几何(第2页)

刹那间,水下异变陡生:巨钟表面铭文逐一亮起,荧光液流加速奔涌,整个结构开始轻微震动。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思音树分株同步感应,叶片投影出同一段古老文字:

>“昔者圣人作钟,非以控天地,实以察民心。

>心有躁扰,则钟声杂乱;

>心归宁静,则八荒同频。

>故治世者,当先治其心,而后闻其声。”

消息传回中原,举国震动。

袁胤在敦煌接到抄本,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主动请求见监学长老,提出愿以余生之力,整理散佚的先秦《乐政书》残卷,并附注解曰:“吾今方知,礼乐之本,在安民情,不在固皇权。”

而在长安皇宫,年迈的袁熙卧病在床,听闻南海奇象,强撑起身,召集群臣议事。

“朕执政三十年,推行钟律教化,自谓功在千秋。”他咳喘着说,“然今日方悟,我不过是在旧屋上添瓦,而你们??”他指向殿外,“已在旷野筑城。”

他下诏废除“皇家科技监”,将其职能移交newlyestablished“天下智盟”,由万国书院、民间学社、边疆自治团体共同推选代表组成,每三年轮换主席一人,无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

首任主席,竟是来自南诏山区的一位盲眼少女,名叫阿?。她自幼失明,却凭借超凡听觉记忆与逻辑推演能力,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声波数学模型,能精准预测地震前兆。她在就职演说中只说了三句话:

>“我看不见光,所以我更懂黑暗里的声音。

>我不需要看见你们,也能听见你们的心跳。

>请让我做这个时代的耳朵。”

十年光阴流转,世界悄然蜕变。

回声谷已成为全球知识交汇的核心枢纽。每年春分,这里举行“万语大会”,各国使者、游学士子、渔夫织妇齐聚一堂,用诗歌、算式、图画、舞蹈甚至气味传递思想。没有翻译官,只有“共鸣桥”??一种基于情绪共振原理的信息转换装置,能让不同语言者在三分钟内建立基本理解。

林知远退居二线,专心撰写《文明共振史》,书中写道: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步,都不是因为某位英雄顿悟真理,而是因为千万普通人同时产生了相似的疑问。当这些疑问在某一时刻形成共振,变革便如钟鸣般轰然降临。”

岑九章则常年行走于边陲,足迹遍及西域三十六国。他在每个村落设立“问钟台”??一根竖立的青铜杆,顶端悬挂一面小锣,任何人有困惑皆可击之。随后问题会被记录并上传至思音网络,七日内必得回应。久而久之,人们不再迷信神谕,而是相信:“只要提问,就会有人听见。”

某日,他在龟兹古城外遇见一名粟特商人,对方问他:“你们汉人如今不拜天子,不敬鬼神,那你们究竟信什么?”

岑九章指了指远处正在击锣的孩子,笑道:“我们信**那一声‘咚’之后,会不会有人回答**。”

雪落祁连,又是一年冬至。

陈砚独坐山巅,身边再无光桥显现。但他知道,那桥从未消失,只是化作了无数条看不见的线,连接着每一个敢于思考、勇于发声的灵魂。

远方传来钟声,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律令,而是千姿百态的吟唱。有的悲怆,有的欢快,有的犹豫,有的坚定。它们交织在一起,不成曲调,却自有韵律。

这韵律,不属于帝王,不属于庙堂,不属于任何一人。

它属于风,属于雪,属于土地,属于每一个在寒夜里仰望星空、轻声说出“我不服”的人。

陈砚缓缓起身,面向苍茫大地,轻轻合掌。

一声清越的拍响,随风而去。

不知何处,似有一口古钟微微一震,发出半声未完的余音。

仿佛在说:

**还在继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