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记者,李翠玉有些不高兴了。
短短几个小时,刘烨送出去三条烟。
那可是两三百钱。
相产于一个产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刘烨看出李翠玉的不爽,安慰道:“老婆,我们做生意的人可不能像普通人那么过日子。
我们不但要讲经济效益,还要讲社会效益。
要不然,企业做不大。”
经济效益好理解。
能赚钱就行。
社会效益就不好理解了。
见李翠玉满脸急躁而郁闷不解,刘烨笑道:“我们的厂之所以能办起来,多亏了李书海介绍我认识程东,程东帮我贷的款。
你说李书海有没有人情在我们这?”
“有。”
“那我们给他一条烟感谢一下,应该吗?”
“应该。”
“两个记者来采访,把我的事迹刊登到海珠报,并且传播了千家万户,记者是不是无形中为我们的五金厂和立体养殖场做了广告?”
“那是当然。”
“记者还给我们提供了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信息,这条信息值钱吗?”
“嗯。”
“这就对了。
我们给他们每人一条烟,他们就使劲宣传我们,我们的事迹能上报纸,将来贷款很可能免息,那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区区几条烟算什么?”
“明白了。
刘烨,我觉得送烟这样的开支经常会有,我们去批发部买几十烟储备,那样会便宜一些。
能压低我们的成本。”
“行。
还是我老婆会精打细算。
这事就听你的。
女主内,男主外。
看来我刘烨想不发财都难。”
……
第二天上午,苏书海弄来一大摞的“海珠报”
,二版头条刊登通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刘烨。
这篇通讯两千多字,占了四分之一的版面,还有两幅大图片,其中一张是刘烨指导工人开足马力生产,另一张是刘烨站在大水库旁,向记者描绘水库的美好蓝图。
电话响了。
刘烨一看号码,差点没吓晕。
姜青山!
原以为请了姜青山吃了一餐饭,正准备进一步和他熟络一下感情,姜青山亲自打来了电话。
“姜主任,您好。”
小刘啊,我看了关于您的新闻报道,很真实,也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