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马谡奉命陪同刘禅熟悉监军事宜。
他的监督重点并非针对诸葛亮本人,而是大战开启后,后方整条补给线的运转与保障。
对此,诸葛亮心中也生出一丝微妙的感受。
阿斗虽尚显稚嫩,但将自己的后路托付给这个孩子,他竟莫名感到一种踏实的安心。
就好像真的托付给亲生儿子。
阿斗更是意外,他本想向相父请求将马谡调给他,没想到还没开口,相父竟真的把马谡调给他了。
是相父的神机妙算,还是前世的心意相通?
冷静的想想,应该都不是。
应该是今生今世,相父麾下人才济济,用不到马谡这样的文士领兵打仗了。
所以才派给我。
而马谡被弃用多时,今时今刻也感到受宠若惊。
为何?
诸葛亮让他去辅佐刘禅。
刘禅是谁?
乃当朝太子,来日之天子也。
他日若登九五之尊,必念吾今日同营共事之情。
于是,尽心尽力为刘禅讲解监军的职责、补给线的关键节点,以及如何核查粮草器械的调度情况。
坦率而言,马谡很有水平,表达能力也很强。
讲解更是非常的认真和尽力,从粮草入库的核验流程,到前线需求的响应机制,事无巨细皆一一拆解。
唯愿行事周全,做事用心,得太子青眼相加。
未来于朝堂之间,也能有一席之地。
但在阿斗看来,这完全没用。
任马谡讲解再勤、行事再谨,刘禅脑中印象的他,却还是那个不堪大用的刚愎之将。
当年相父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注:出自诸葛亮传原文,是出师表之前的一段。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国以富饶”的背景下,写出了“益州疲敝”,作者认为,这更多是和雄踞九州的曹魏对比下的“疲敝”,而不是诸葛亮本身把益州治理得很糟糕。
当然,也可能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导致疲敝,但诸葛亮的南中之战打回了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