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也好,鲜卑也罢,亦或是羌氐羯蛮。
都非不可归汉。
相反,使其通汉言、知汉礼、习汉俗、守汉律,假以时日,远昔便如奴太子金日磾,近昔便如蛮王沙摩柯,皆可为汉之功臣。
至于麾下胡民,若常居汉地,又加以教化,使其知汉礼,勤耕种,长此以往,便与汉人无异,此诚为至善之事。
但羌胡之人,多掠夺成性,乖张跋扈,不知礼法,素无教化。
不可仓促迁入汉地。
【注:诸葛亮用羌蛮之军为其所用,素为黑子所诟病,说是联合外族打曹魏之军,乃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
在此说明一下。
这事出自《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平南中,移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
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就是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青羌健壮青年组织起来,组成无当飞军,既可以军律约束,又能为其所用。
注意,这支军队的领导王平和张嶷,都是汉人。
至于那些老弱妇孺,交给当地汉族大姓作为部曲,又设五部督尉来管理这些部曲。
大概率是教其汉礼,汉语,种地,又或是作为家仆劳作等等。
总而言之,不是请他们当爷,更不会配以三学伴。
而是来当“菲佣”,但他还得谢谢咱,
怎么看都是很聪明,又很人道的入汉的手段。
不该成为诟病的话题。
而曹操亦引胡入汉,手段则比较直接。
《晋书?刘元海传》记载,曹操把南匈奴分为五部,“皆居于晋阳(并州治所)汾涧之滨”。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曹操击败乌丸,杀其单于蹋顿,“悉徙其族居中国(应该指代中原地区,和现在不是一个概念)”。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记载: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长安周边)、天水界。
同样是引胡入汉,到底哪个丞相做事更稳妥,哪个丞相做事更危险,明眼人都应该看得清楚。
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五胡乱华也不应该算在曹操头上。
毕竟曹老板无论怎么浪,都治得了他们。
但八王之乱后的大晋,那就不一定了。】
骤令入汉,必易生事端,若操之过急,反激其变,徒增纷扰。
可为何曹魏突然引其军于并州会盟?
诸葛亮不禁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