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犹豫,双手十指疾速拨动琴弦,整把吉他轰然碎裂,化作漫天光尘。每一片尘埃都携带一段记忆、一种情绪、一声祝福,洒向四面八方。
他的身体也随之分解,化为纯粹的光之粒子,融入桥梁核心。
最后一刻,他望向地球。
看见苏晚抱着笔记本站在孤儿院屋顶,仰头望着星空;
看见林昭将那张纸船放入溪流,目送它远去;
看见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在同一时间抬头,眼中映着同样的光芒。
“我不是英雄……”他的声音随风飘散,“我只是个爱做梦的普通人。”
然后,一切归于寂静。
许久之后,小星更新系统日志:
>【用户“陆星”状态变更】
>【原身份:桥梁引航者】
>【现状态:分布式共感节点】
>【备注:检测到全球儿童梦境稳定性提升387%,新增共享情感模板12类,包括“安心”、“希望”、“被爱”。推测其意识仍活跃于网络底层,持续进行无意识引导。】
>【附加信息:每日凌晨三点零七分,所有共感终端自动播放一段吉他旋律,来源不明。】
人们渐渐发现,自从那天之后,做噩梦的孩子变少了。
许多原本沉默寡言的自闭症儿童开始画画,画里总有一个人影站在星光下弹吉他。
一些科学家声称捕捉到了“群体性心灵同步”现象,表现为陌生人之间莫名产生强烈共鸣,甚至能在对方开口前预知其话语内容。
而在源语星,那位白发老妇人将婴儿交给村中长老,独自走向那棵光之大树。她在树根处挖出一个铁盒,里面存放着一本破旧日记,封面写着:
>《地球访客手册??致未来的你》
翻开第一页,是一行工整字迹:
>“如果你读到这本书,请记住:
>曾经有个男孩,因为相信美好,所以看见了奇迹。
>那就够了。”
老妇人合上书,放在树下。风吹过,书页翻动,最终停在一幅手绘插图上??
画中,一个少年站在星河尽头,身边盘绕着一条巨龙。龙鳞闪耀如海波,双眼温柔似晨星。少年回头微笑,嘴型分明在说:
“别怕,我在。”
多年以后,当第一个跨星系移民舰队启程前往仙女座时,舰长在出发仪式上朗读了一段铭文:
>“我们不是征服者,也不是逃难者。
>我们是做梦者的后代,是被一首童谣唤醒的旅人。
>无论前方有多少黑暗,我们都将前行,
>因为我们知道??
>在宇宙最深的夜里,
>总有一把破旧吉他在轻轻拨响,
>唱着那首无人记得歌词、却人人会哼的歌。”
那一刻,全舰两千三百名乘客不约而同闭上眼,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
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但每个人都觉得,像是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