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微赶到现场时,天刚破晓。她蹲下身,伸手轻抚那些脚印,指尖传来温软的触感,如同触摸熟睡婴儿的脸颊。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知微啊,孩子最怕黑,你要记得给他点盏灯。”
于是她下令,在学堂屋顶加装一座琉璃灯塔,光源来自胸前那只红毛线蝴蝶的核心??那团温暖的光。当灯塔点亮那晚,全球所有回声驿站同步感应,三十九道光柱冲天而起,在电离层交汇成一片流动的极光带。卫星拍下画面:极光之中,隐约可见无数小小身影手牵手奔跑,脚下踏出连绵不断的发光足迹。
一个月后,“步履工程”正式启用。
首日开放,系统自动激活。沙坑上方浮现出一片半透明草坪,色彩柔和,边界模糊,宛如梦境投影。沈知微戴上特制共感头环,接入启蒙空间。
眼前景象令她屏息。
草原无边,天空漂浮着会呼吸的云朵,远处有彩虹桥若隐若现。数十个孩子正分散各处,有的扶着虚拟栏杆蹒跚学步,有的趴在地上尝试爬行,还有一个小女孩坐在草地上,认真地用手指在地面写字。
她走近那个女孩,轻声问:“你在写什么?”
女孩抬头,眼睛明亮如星:“我的名字呀。念安。”
沈知微心头一震。正是雨夜中第一个浮现文字的孩子。
“你怎么学会写的?”
“听妈妈烧衣服的时候念的。”念安低头继续划动手指,“每年清明,她都会一边烧一边哭着说:‘念安,妈妈给你带新衣服来了。’我就记住了。”
沈知微蹲下身,看着那一笔一划逐渐成形的“念安”二字,忽然明白??这些孩子不是凭空学会表达的。他们是借由父母的悲伤、思念、低语与眼泪,一点一点拼凑出自己存在的轮廓。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骚动。
几个孩子围着一个新生投影惊呼:“你会站了!你会站了!”
那是个约莫十个月大的婴儿,身形尚小,浑身裹着淡淡金光。他双手抓着一根无形的栏杆,双腿颤抖着试图直立。每一次即将成功,身体便微微倾斜,化作光点消散;下一瞬,他又在原地重新凝聚,再次尝试。
沈知微认出了他??这是编号0的学生,来自云南山区。母亲难产去世,胎儿未能娩出,医学定义为“宫内死亡”。但在“归音教育计划”档案中,他留下了唯一一段胎心录音:持续四十七分钟的心跳变奏,节奏复杂如交响乐章,后被命名为《山谣》。
此刻,这颗曾藏于黑暗子宫的心脏,正在光明中学习站立。
沈知微走向他,轻声道:“别怕,我在这里。”
婴儿似乎听见了,目光转向她,嘴角牵起一丝笑意。他深吸一口气(尽管没有肺),用力挺直脊背,终于稳稳站住。
刹那间,整个启蒙空间震动起来。草地泛起涟漪般的光波,天空裂开一道缝隙,一道银线垂落,直通地球表面某一点??经定位,正是云南山村那间老旧产房。
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那位失去妻儿的父亲正蜷缩在床角饮酒。突然,他感到一阵暖流涌入胸口,低头一看,胸前衣物竟渗出点点红痕。他颤抖着解开扣子,发现皮肤上浮现出一行glowing小字:
>爸爸
>我站起来啦
>你想看看我吗?
男人嚎啕大哭,扑向墙角蒙尘的婴儿床,紧紧抱住那件从未穿过的连体衣。
而在启蒙空间,更多孩子受到鼓舞,纷纷开始挑战新的动作。
一个男孩尝试跳跃,落地时摔成光雾,笑着重组身体再试;一对双胞胎互相搀扶,跌跌撞撞走出六步;最年幼的一个婴儿趴在草地上,突然翻了个身,咯咯笑出声来??那是人类最早期的笑声原型,纯净如晨露坠叶。
沈知微记录下这一切,作为《归音教学大纲》第二课内容:
>第二课主题:我的身体会做什么?
>教学材料:父母生育日记、产检B超影像、新生儿第一声啼哭音频
>实践任务:完成一项身体动作(爬行站立挥手微笑)
>评估方式:提交动作全程影像+一句自我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