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绝大部分易年都早已翻阅过不止一遍。
有些书页边缘还留有他年少时随手写下的批注和疑问,字迹从稚嫩到逐渐成熟。
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易年成长岁月的见证。
是师父对他潜移默化的教导,是他在青山那段宁静时光里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然而,这还没完。
易年掏书的动作并未停止。
接下来从他手中出现的书籍,与之前的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这些书的品相要差上许多。
封面大多陈旧不堪,甚至有些破损。
书页的边缘不少已经卷曲、发黑。
更触目惊心的是,很多书上都能看到明显的烧焦的痕迹,仿佛是从一场大火中抢救出来的幸存者。
虽然大体上还算完整,能够阅读,但那焦黑的边缘和淡淡的烟火气,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曾经历过的劫难。
这些书的数量,甚至比之前那些保存完好的书还要多!
它们仿佛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被易年一本接一本地从竹篓中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
他就这样沉默地、专注地掏着书,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
一本本或新或旧、或完好或残破的书籍被取出,分门别类地堆叠起来,或者放置在厅内那些空置的书架格子上。
渐渐地,原本空旷宽敞的主厅开始被书籍填满。
地毯上出现了一摞又一摞的书堆,像一座座小小的山峰。
书架上原本的空隙被迅速塞满,甚至有些不堪重负地发出了轻微的呻吟。
整个大厅几乎要被这浩瀚的书海所淹没,空气中弥漫开一种陈旧纸张、墨香以及淡淡焦糊味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
直到竹篓终于见底,再也掏不出任何东西,易年才停下了动作。
缓缓直起身,看着眼前这几乎铺满了整个大厅的书籍,轻轻呼出一口气。
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后颈,然后伸展了一下双臂,活动了一下久坐的筋骨。
就在他做完这一切,目光随意地扫向旁边那可以俯瞰离江景色的琉璃窗时——
窗口处,毫无征兆地地冒出来一个脑袋!
一头如同冰原积雪般的银白色长发首先映入眼帘,随后是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庞。
一双眸子正一眨不眨地带着几分纯粹的好奇透过琉璃窗,盯着厅内这堪称壮观的书山书海,以及站在书海中央的易年。
不是千秋雪又是谁?
易年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一个无奈的苦笑。
这小姑奶奶…
这突然冒出来吓人一跳的习惯怎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一点儿都没改?
她难道就不知道什么叫走门吗?
……
喜欢归处有青山请大家收藏:()归处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