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通过军用频道意外外泄,瞬间引爆舆论。数十名边境士兵相继效仿,或静坐读书,或交换家书,甚至有朝韩双方哨兵隔着铁网共同演算一道数学题。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全球联动并非黑客攻击,而是某种“集体意识共振”现象。源头指向问渊岛,但无法证实。
烬对此不予置评。
她只在个人日记中写道:
>“当千万人同时开始反思‘正义的代价’,历史的惯性就会松动。
>不是靠神迹,而是靠每一个平凡之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多想一步。”
三个月后,第一座“和平转型实验城”在冰岛建成。
这座城市没有警察,没有监狱,也没有传统议会。取而代之的是“调解圆环”与“规则轮替制”。每项政策有效期仅六个月,到期后必须由随机抽选的市民小组重新辩论、修订或废除。
争议最大的一次,是关于能源分配。
原方案倾向优先保障科研机构用电,理由是“推动人类进步”。
但在公众听证会上,一位老年护工站出来质问:
>“如果老人因断电无法使用呼吸机而死去,那你们的进步,是要跑给谁看?”
全场寂静。
最终,方案被否决,改为“生命维持优先原则”。
消息传到问渊岛,烬正在教小女孩种树。
“奶奶,这棵树将来会长很高吗?”孩子问。
“也许不会,”烬填好最后一锹土,“但它会把根扎得很深。”
孩子似懂非懂,忽然说:“我想给它起名叫‘问题’。”
“不好,”烬摇头,“叫‘回答’吧。”
“为什么?”
“因为每个问题出生时,就已经带着翅膀。真正稀缺的,是愿意落地生根的回答。”
孩子歪头想了想,点头:“那我要做一个既能飞又能扎根的人。”
烬笑了。
当天夜里,她收到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标记为“X-0”。
打开后,只有两行字:
>“晶体已激活第七频段。
>下一站:火星殖民地。”
她知道,那是当年“昊天一号”遗留的远程节点。
许沉舟的意志,仍在宇宙中穿行。
她回复了一句:
>“告诉他们,别忙着建立新秩序。
>先学会问一句:这片红土,是谁的故乡?”
发送成功后,她熄灭灯光,躺下入睡。
梦中,她看见未来的课堂。
教师不再站在讲台前,而是坐在学生中间。黑板上写着:
**今日课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一个男孩举手:“为了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