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八年,春。
距离征倭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三年时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整个东亚的格局来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丽,汉城。
曾经在倭寇铁蹄下满目疮痍的都城,如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犹有过之。
港口码头上,桅杆林立,悬挂着大夏黑龙旗和高丽太极旗的商船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码头工人用着大夏工部最新研制的滑轮吊臂,轻松地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丝绸、瓷器从船上卸下,又将一包包高丽特产的人参、貂皮装上船。
一名穿着大夏款式丝绸长袍的高丽商人,正满脸堆笑地对着一位大夏客商拱手:“王老板,您这批茶叶的成色,真是越来越好了!下一批货,无论如何要给我多留五十箱!”
“好说,好说!金老板你爽快,我自然也不能小气。”大夏客商拍着肚子,得意地笑道,“只要宝钞给到位,要多少有多少!”
在城内的“大夏儒学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一群穿着统一校服的高丽少年,正摇头晃脑地跟着一位来自大夏国子监的老先生,诵读着《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间休息时,几个少年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
“听说了吗?上一届的朴师兄,被推荐到大夏国子监去了!据说他文章写得极好,深受陛下赏识,将来很有可能留在大夏当官呢!”
“真的吗?太厉害了!要是我也能去大夏京城看一看就好了!听说那里的宫殿,比天上的琼楼玉宇还要辉煌!”
“我们好好读书,一定有机会的!我阿爸说了,只要能在大夏考取功名,就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
少年们的眼中,充满了对大夏的向往和崇拜。他们的父辈或许还对大夏心存芥蒂,但对于这些从小接受大夏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来说,大夏,就是文明和希望的灯塔。
而在海的另一边,倭国,京都。
驻倭总督府内,丁远正在批阅着各地上报的公文。
三年的总督生涯,已经将这位曾经只懂海战的将军,磨炼成了一位合格的封疆大吏。
他的脸上,少了几分军人的悍勇,多了几分文官的沉稳。
“总督大人,”副长官德川家康恭敬地站在一旁,汇报着工作,“上个月的五万石粮食和四十万两白银,已经装船运往大夏。另外,萨摩藩的几个旧武士,图谋不轨,被下官派人一网打尽,首犯已经就地正法。”
“嗯,做得不错。”丁远点了点头,头也不抬地说道,“告诉下面的人,手段可以狠一些,但不要牵连无辜。陛下的意思是,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倭国,不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倭国。”
“下官明白。”德川家康躬身道。
他现在对丁远是心服口服。这位总督大人,平时宽厚待人,但处理起政务来,却是雷厉风行,赏罚分明。尤其是他背后那支无敌的“联合舰队”,更是让所有心怀不轨的人,连做梦都不敢想叛乱的事。
如今的倭国,武士阶层已经名存实亡。
大部分旧武士,或在“民团”中混个差事,或干脆回家种地、做起了小买卖。
虽然生活不如从前风光,但比起战乱年代朝不保夕的日子,却要安稳得多。
大夏的商品,充斥着倭国的每一个角落。普通百姓用上了物美价廉的铁农具,粮食产量逐年增高。虽然大部分的财富都被大夏和大名们搜刮走了,但至少能吃饱肚子,不用再担心被拉去当炮灰。
对于普通人来说,谁来统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活下去。
大夏,京城,皇宫,御书房。
陈平川正翻阅着来自高丽和倭国的奏报。
丁远的报告,写得中规中矩,详细汇报了倭国的财政收入、军队整编和社会治安情况。
而另一份来自皇家暗影司的密报,则更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