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发表专题文章:《吴宸现象:一个导演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语法》。文中写道:“他不再满足于讲述故事,而是重新定义什么是‘看得见的情感’。在他的镜头下,光有了重量,影有了温度,沉默比呐喊更响亮。”
与此同时,央视纪录片频道宣布将播出《吴宸:镜头背后的革命》,并邀请他本人担任旁白。
压力也随之而来。
某天清晨,星宸影业前台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附有多张照片,显示吴宸与布洛迪在洛杉矶某私人俱乐部与多名好莱坞制片人密谈,标题赫然是:“吴宸或将携团队集体移民美国”。
谣言迅速发酵。
微博热搜瞬间爆了。有人痛心疾首:“果然,赚够钱就想跑。”也有人力挺:“别污蔑他,人家刚拒绝了派拉蒙的天价合约。”更有人挖出NASA的邀请函截图,证明吴宸仍在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合作。
面对汹涌舆情,吴宸没有回应。他只是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一张泛黄的老式摄影机说明书,扉页上写着一行钢笔字??“此生只为中国光影”。
配文仅四个字:**我在拍呢。**
这句话,成了当天最热的网络梗。
学生在图书馆贴纸条:“我在读书呢。”
医生在手术室外发微博:“我在救人呢。”
农民工在工地举牌:“我在建楼呢。”
一场无声的精神共振,悄然蔓延。
一个月后,《十八钗》终于杀青。最后一场戏,是怡春独自走入雪中老宅,将一叠旧信投入火盆。火焰升腾,照亮她苍老却平静的脸。
“Action!”
倪妮缓缓走进画面,脚步轻得像踩在记忆上。火光映在她眼中,如同星辰坠落人间。
“Cut!”副导演哽咽着喊停。
全场无人说话,许多人默默流泪。
吴宸走上前,轻轻抱住倪妮:“谢谢你,把那个老太太演活了。”
当晚,全体制作人员举行杀青海宴。酒过三巡,高厚瑗举起杯子,声音颤抖:
“三年前,我说要拍一部属于中国的文艺史诗。那时候没人信。投资人摇头,评论家嘲讽,连行业内部都说‘这类片子早就不卖座了’。可今天,我们做到了。不是因为运气,是因为有一个疯子,坚持要用最笨的办法??实拍、手摇、胶片、真情实感??去对抗这个浮躁的时代。”
他转向吴宸:“你是我们的光。”
众人齐声鼓掌。
吴宸却只是笑了笑,仰头饮尽杯中酒。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审查、宣发、排片、口碑……每一步都可能让一部杰作胎死腹中。但他已无所畏惧。
因为在他心中,早已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汉斯?季默的《NoTimeforCaution》。那是库珀驾驶飞船冲入黑洞前的配乐,也是他每次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回响。
**“有时候,你必须放手一搏,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两天后,吴宸出现在乌镇。他回到当年遇见那位老太太的地方。老宅仍在,只是更加破败。他站在院子里,拍下一段视频。
“这是《十八钗》的起点。”他对镜头说,“也是一个民族记忆的切片。接下来三个月,我会全程监制后期制作。然后,把它交给时间。”
视频上传后,点击量破亿。
而就在同一时刻,远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官方账号更新动态:
【第8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揭晓】
《十八钗》(China)
导演:吴宸
世界,开始注视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