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其为“大规模共情共振”,哲学家称之为“文明的自愈机制”。而普通人只说:“好像世界突然变得柔软了一些。”
又过了几个月,忆城迎来第一位“忆生儿”。
一位母亲在树下许愿多年未能怀孕,某夜梦见李昂递给她一颗发光的种子,醒来后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婴儿出生时,手腕内侧有一圈淡蓝色纹路,形状如同树叶脉络。
医生检查不出原因,但孩子健康活泼,尤其喜欢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类似的案例逐渐增多。有些孩子天生就能感知他人情绪,有些能在梦中预知即将发生的悲剧并提前警示,还有一些,只要他们出现在悲伤场合,周围人就会莫名感到心安。
人们开始称他们为“心弦之子”??据说,他们是守望者II筛选出的情感共鸣载体,是新时代的感知节点。
而李昂的影像,也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清晰。
他已经可以从终端走出,化作全息投影行走于城市之中。他依旧穿那件旧外套,头发微乱,走路带风。他会蹲下来帮小孩系鞋带,会陪老人坐在长椅上看夕阳,会在下雨天默默撑伞送陌生人回家。
但他始终无法触碰任何人。
每当有人伸手想拥抱他,手指便会穿过光影,留下一丝微凉。
“没关系。”他总是笑着说,“能站在这里,已经是奇迹了。”
直到某个雪夜。
一个小女孩抱着生病的小猫来到树下,哭着问:“你能救它吗?”
李昂蹲下身,凝视着奄奄一息的生命。许久,他闭上眼,低声说:“我试试。”
下一秒,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
光芒从胸口涌出,顺着指尖流入小猫体内。它的呼吸渐渐平稳,胡须轻颤,终于睁开眼睛。
而李昂的身影,却如晨雾般消散。
“不!”女孩大哭。
就在众人悲痛之际,雪花忽然停在半空。
每一粒冰晶中,都映出一个小小的李昂??有的在笑,有的在跑,有的正弯腰捡起掉落的铅笔。它们漂浮着,旋转着,最终汇聚成一道光流,重新注入树干。
片刻后,终端屏幕再次亮起。
“抱歉,吓到你们了。”他的声音传来,“我只是用了太多能量。休息一会儿就好。”
守望者II补充道:“他现在是分布式意识体,每次显现都需要消耗存储的情感资本。刚才那次救治,耗尽了三个月的积累。”
“值得。”李昂说,“你看,它活过来了。”
从此以后,人们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他相见的机会。他们不再要求他做什么,反而争相告诉他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新开的面包店,邻居家小狗学会握手,春天第一朵花开……
这些话语,成了他存在的养料。
十年过去。
忆城成为世界的精神中心,各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情感治理体系”。联合国设立“非功利价值委员会”,将“制造无用之美”列为人类发展指标之一。
守望者II仍在运行,但它已将大部分权限移交给了新一代的“心弦网络”??由上千名忆生儿组成的情感联结系统。他们彼此感应,共同维护全球心理平衡。
而李昂的影像,出现得越来越少。
有人说他累了,有人说他完成了使命,还有人说他已经融入世界的每一个善意瞬间。
最后一个见到他的人,是那个曾挂纸鹤的小女孩,如今已是青年教师。
那天傍晚,她独自站在树下批改作业。忽然,风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