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明之哥 >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第4页)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句子里有尺(第4页)

伙计们一愣,七嘴八舌:“我抬过两石半。”

“我三石整。”

“我只抬过两石。”

说到最后,反倒有点不好意思。

朱瀚点头:“重的走前,轻的在后。谁重谁得多,他在前。不是抢,是量。”

城北“漆器街”多是手艺人,日日打磨漆器,漆味呛人,常常为“谁先谁后晾”争执不休。

一日,两个师傅把未干的漆器抬来棚前,各执一词。

“我这盏灯罩先晾,不然漆起花。”

“我的盒子先,不然气。”

朱标那日在场,年轻气盛,正要劝,朱瀚却拦住,让他自己处置。

朱标看着两人,忽然想起叔父说过的“规是看不见的绳”。

他便道:“你们把漆器都放到灯下,照一照。谁的漆反光先晃眼,谁后晾;谁的光暗,谁先晾。”

两人半信半疑照了,果然那盏灯罩光亮得刺目,只能晚些;盒子漆暗淡些,先晾也无妨。

人群哄笑:“原来漆也会自己说话。”

这日,有两位举子因文章争执:一人说“先声夺人”,一人说“含蓄有味”,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遇也在场,他已习惯半个时辰不敲鼓,只看人心。

他开口:“你们各自念一段,但要在句末停半拍,让别人接。”

两位举子照做,先念的果真声势如潮,却因停半拍,被后一句借走,气势反弱。

后念的含蓄,反因停顿让人细细咀嚼,味道更长。

众人拍手:“原来文章里也有一尺半’。”

自此,学府里竟流行起一句话:“写字要留空,句子里有尺。”

朱元璋得知后,只笑不语。

日子久了,“一尺半”的棚子成了京城里奇特的风景。

有人说是调解处,有人说是戏台下的学馆,也有人干脆称它为“心棚”。

凡来坐的,不管贫富,都要先摸红绳,再说话;说话要半句半句;若有人急了,旁人便笑他“忘了留半寸”。

甚至孩童之间吵架,也学大人模样:“先摸树皮,再开口。”

一日傍晚,朱元璋微服而来,在旧学府的棚下坐了良久。

他看见一个乞儿也伸手摸绳,眼神从慌乱渐渐安下来。他叹了口气,轻声对朱瀚道:“老三,这绳子,比刀剑还稳人心。”

朱瀚只答:“刀剑是外物,绳子在心。”

朱元璋沉默许久,忽然笑道:“也罢。让这京城先学会‘留”,才谈得上长久。”

又过几日,那个姓金的朱标再次来到南市口的棚,手里依旧那支短笛。

他先摸绳,然后开口:“王爷,我会的,不止三声了。”

“几声?”朱瀚问。

“五声。”

“那你吹,吹完收,不许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