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大手段高明啊!
张勇立刻领会了马芸的深层意图:这不仅是合作,更是一种牵制??你有卫星,但没有火箭,星星怎么上天?!
“马老师,我马上联系俞永福,让他立即按您的指示落实!寻找合适的航天。。。
清晨六点,县城的街道还裹在薄雾里,路灯一盏盏熄灭,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方青叶站在院门口,手里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ProjectSkyRiver》的纸质版资料和一份星流动力的技术尽调摘要。他没有开车,而是步行穿过老街,脚步沉稳,仿佛每一步都在丈量未来。
这条街他走了三十年。小时候背着书包去上学,青年时骑自行车送母亲去医院,创业初期蹬着三轮车给客户送设备??如今,他依旧走在这条石板路上,只是肩上的重量早已不同。
路过县图书馆时,他停下脚步。那栋灰白色的小楼外墙爬满了藤蔓,门楣上“知识改变命运”六个红漆大字已有些褪色。他曾在这里翻遍所有关于通信工程和航天基础理论的书籍,甚至偷偷把一本《卫星轨道力学》抄了整整三个月。那时没人相信这个戴眼镜、瘦弱沉默的年轻人,有一天会真正触碰星辰。
他笑了笑,继续前行。
七点整,省城机场高速入口处,一辆黑色商务车缓缓停下。司机下车恭敬地打开后门:“方总,一路顺利。”
车内早已备好了热咖啡和早餐三明治。方青叶坐进后排,打开笔记本电脑,再次核对今日会议流程。上午十点,在省科工集团下属的航天技术研究院召开闭门洽谈会;下午两点,与三位从北京赶来的投资人共进午餐,并签署拓方基金对“天瞳科技”的增资协议;傍晚六点,秘密约见一位关键人物??前航天科工四院副总师、现某民营航天企业顾问林振国。
这是一场精密如钟表齿轮咬合的日程安排,错一步,便可能错过政策窗口期。
飞机降落在云海之上,阳光刺破云层洒向大地。方青叶望着舷窗外流动的光影,忽然想起昨夜那个梦。**“不要燃尽自己,我的星星,请等我。”**那声音低柔却坚定,像是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回响。他不知道那是谁在说话,但他清楚,自己不能再等了。
十点零七分,会议准时开始。
会场设在研究院B区三楼的小型报告厅,参会者不足二十人,但个个身份特殊:有负责商业航天项目审批的地方发改委官员,有参与国家遥感卫星计划的技术专家,还有两家国企背景的卫星制造单位代表。主持会议的是省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周明远,五十出头,头发花白,眼神锐利。
“今天我们请来方青叶先生,不是因为他是拓方科技董事长,也不是因为他掌控着明日立方这样的资本平台,”周明远开门见山,“而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我们都不敢想的问题:中国的县域经济,能不能支撑起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全场寂静。
方青叶站起身,将投影切换到一张地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密布着城市群,而广袤的中西部县域却如同数据盲区。“目前全国近两千个县级行政区,超过六成没有常态化高分辨率遥感监测覆盖。农业灾害评估靠人工上报,森林火情依赖群众举报,城市内涝预警往往滞后数小时……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基础设施缺失。”
他顿了顿,调出一组对比图:一边是美国FarmersEdge公司利用卫星+AI为农场主提供精准种植建议;另一边是国内某贫困县因洪灾导致万亩稻田绝收,理赔争议持续半年。
“我们不缺种地的人,也不缺数据的需求,但我们缺一双‘天眼’。”他说,“我想做的,不是一个炫技的太空玩具,而是一套能下沉到乡镇一级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让村支书能在手机上看自家耕地的墒情变化,让应急办主任提前四十八小时收到滑坡风险提示。”
会议室里有人皱眉,也有人点头。
“你说得理想,可现实呢?”一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发问,“发射成本、运维难度、数据处理能力,哪一项不是天文数字?你拿什么保证可持续?”
“第一,我们采用模块化微纳卫星平台,单颗制造成本控制在八百万以内;第二,与国内民营火箭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批量发射单价低于国际均价40%;第三,”方青叶目光扫过众人,“我们的AI分析引擎已经能在普通服务器上完成每日百万平方公里级影像解译,算力门槛大幅降低。”
他说完,播放了一段视频:安徽某茶场通过热红外影像发现灌溉不均区域,三天内调整滴灌布局,产量提升12。7%。
现场气氛悄然转变。
周明远微微颔首:“如果政府愿意提供部分轨道资源支持,你们多久能拿出第一颗验证星?”
“十个月。”方青叶答得干脆,“前提是今天能签下一纸合作备忘录,明确我们在区域遥感数据共享方面的优先权。”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双方围绕数据主权、安全边界、应用试点展开激烈讨论。最终,研究院同意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名义,将方青叶团队纳入明年Q1轨道审批推荐名单,并开放部分地面测控站接口用于测试。
走出大楼时,阳光正烈。助理陈屿快步迎上来:“林老那边刚确认,愿意见您,地点改到了西山脚下那家茶馆??他说,要找个安静地方,好好聊聊‘造星的人’。”
方青叶笑了。他知道,林振国这一辈的老航天人,最看重的从来不是PPT上的数字,而是初心。
西山茶馆藏在一片竹林深处,木结构小屋临溪而建,流水潺潺,鸟鸣清幽。林振国已等候多时。七十岁的老人身形清瘦,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外套,胸前别着一枚旧式航天徽章。
“你就是方青叶?”他打量着来人,“听说你要做中国的‘天空之眼’?”
“不敢说做中国,只想先照亮几个县城。”方青叶恭敬落座。
林振国端起茶杯吹了口气:“我干了一辈子航天,前四十年为国家造星,后十年看着年轻人一个个离开体制。为什么走?待遇低?晋升慢?都不是。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片天,容不下梦想。”
他盯着方青叶:“但现在你来了,带着钱,带着技术,还带着一股我不想承认的……希望。那你告诉我,你凭什么认为,你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