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叶按下免提键,电话接通后传来马化腾温和的声音:“青叶?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Pony,”方青叶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声音里带着笑意,“我和马老师正在杭州钓鱼,聊起一桩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生。。。
夜色如墨,申城的灯火却比星河更亮。
王杨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杯凉透的茶。他的目光穿过玻璃幕墙,落在远处张江科学城的方向??那里有左雅茂那栋不起眼的小楼,此刻仍亮着几盏灯。他知道,那是研发团队在加班调试新一代遥感平台的数据接口。
“一个月内完成控股交割”,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背后是无数道关卡要闯:国资审批、反垄断审查、涉密项目合规性论证、银行内部风控委员会投票……每一步都像走在刀锋上。
但他不怕。
他怕的是错过。错过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技术主权。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志远发来的加密消息:“尽调终版报告已定稿,附件含三项红线预警,请您明早九点前查阅。”王杨回了个“收到”,却没有立刻打开文件。他知道那三条预警是什么:第一,左雅茂部分军方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存在模糊地带;第二,核心算法可能涉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范畴,外资或非国有资本介入需特别许可;第三,珠海方青叶虽已挂牌转让股权,但其保留的一项优先回购条款,隐含五年内以溢价150%买回控股权的权利。
这最后一条,才是真正埋下的雷。
王杨冷笑一声。方青叶果然老辣,不是真心放手,而是设了一个“回马枪”的局。如果静海银行大举注资后左雅茂重焕生机,五年后对方只需支付一笔不算太高的代价,就能重新拿回这家被培育成熟的公司,顺便收割全部技术成果和市场红利。
典型的“借力打力”。
但王杨并不慌。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这场交易停留在“买卖”层面。
第二天清晨七点,静海银行总部地下三层会议室灯火通明。这里是战略投资部的战情室,“星引计划”专项组全体成员已在座。墙上投影显示着《左雅茂并购重组路径图》,时间节点密密麻麻排到明年第三季度。
“各位。”王杨走进来,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我们只剩28天。28天后,必须向董事会提交一份无可争议的可行性方案。这不是普通的股权投资,而是一次金融力量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托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合规尽调,更是战略布局。我要你们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规避政策风险?第二,如何确保技术自主可控?第三,如何在未来十年内,把左雅茂变成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最具价值的数据服务商?”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财务组长率先开口:“目前最大的障碍是国资委对‘涉密关联企业’的持股限制。按照现行规定,金融机构直接控股此类企业不得超过49%,否则需上报中央深改委特批。”
法务总监补充:“我们可以考虑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由静海银行联合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共同出资,名义上实现‘国有主导、市场化运作’。这样既能绕开监管红线,又能保留实际控制权。”
王杨点头:“继续。”
技术顾问推了推眼镜:“关于数据主权问题,建议立即启动与中科院微小卫星中心的战略合作谈判。他们不仅是左雅茂的技术源头,也是国家航天体系的重要组成。如果我们能促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不仅增强公信力,还能为后续申报国家级项目铺路。”
“很好。”王杨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四个字:**国进民稳**。
“我们的策略就这四个字。”他说,“表面看,是政府背景基金主导投资,体现‘国进’;实际上,决策效率、资源整合、商业化推进,全都掌握在我们手里,实现‘民稳’。至于方青叶那个回购权……”他嘴角微扬,“等五年后再谈回购时,左雅茂早就不再是今天这个模样了。到时候,是他求我们放人,还是我们请他出局,还不一定。”
众人皆笑,气氛顿时轻松下来。
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一场低调却意义重大的三方会谈在申城西郊某研究院举行。
参会者分别是:左雅代表左雅茂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周振华教授,以及王杨亲自带队的静海银行代表团。会谈主题名为“轻量化遥感星座共建计划”,实则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与资本边界的博弈。
周振华开门见山:“左雅的技术底子我很清楚,他们在星地协同处理上的积累,甚至超过我们某些在编项目。但我担心的是,一旦被资本裹挟,研究方向会不会偏离国家需求?比如过度追求商业变现,忽视应急救灾、国土监测等公益性应用?”
王杨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云南某山区突发泥石流,地面通信中断,救援队迟迟无法定位被困群众。此时,一颗编号为LM-03的试验卫星快速变轨,启用高分辨率成像模式,在三分钟内生成受灾区域三维热力图,并通过低延迟链路传至前线指挥车。凭借这份数据,武警部队成功救出17名幸存者。
“这是去年九月的真实案例。”王杨说道,“那颗卫星,就是左雅茂设计的灵鹊-3号原型星。它没花国家一分钱,却完成了国家队才能做的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这样的星星升空。”
周振华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如果你们真能把公益服务嵌入商业模式,我愿意推动中心与左雅茂成立联合实验室。技术共享,成果共担,数据分级开放。”
左雅眼眶微红。她知道,这意味着她的团队将正式接入国家航天生态体系,获得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
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另一条暗线也在悄然推进。
王杨秘密约见了工信部一位分管信息化建设的副司长,在私人会所的一间包厢里,递上了一份《关于构建国家民用遥感数据中枢的初步设想》。
文件中提出:由中国主导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智能遥感响应网络”,整合商业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设备等多源数据,服务于自然灾害预警、碳中和监测、边境安防等领域。而左雅茂的技术能力,恰好可以成为该系统的底层支撑之一。
“这不是替代国家队,而是补位。”王杨强调,“就像高铁网需要地方支线一样,国家空间信息体系也需要灵活高效的商业力量作为毛细血管。”
那位副司长看完后只问了一句:“你想要什么?”
“政策试点资格。”王杨答得干脆,“允许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先行搭建示范区,同时给予数据出口、频率分配、发射许可等方面的绿色通道。作为交换,所有采集的空间数据将按等级纳入国家数据库统一管理。”
对方沉吟片刻,最终收下文件:“我会转呈给部长。但你要记住一句话:你可以跑得快,但不能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