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笔趣阁 > 第一百八十九章 交易(第1页)

第一百八十九章 交易(第1页)

当把时间往前拨回去,还是宋朝的时候,西方人发起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也正是这几次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使西方人知道了,财富都聚集在东方,而自己被穆斯林卡脖子,已经卡了不知道多少年。

当年,那些。。。

深夜的应天府城外,细雨如丝,打湿了青石板路。一辆不起眼的牛车缓缓驶入城南小巷,在一处低矮院门前停下。车帘掀开,走出一位身披蓑衣的老者,面容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他轻叩门环三下,片刻后门扉微启,一道熟悉的声音低语:“是陆大人回来了?”

老者点头,脱去蓑衣,露出内里粗布短褐。他正是监察院院长陆明远,此刻却乔装成乡野塾师模样。屋内烛火摇曳,几位白发苍苍的“制度守夜人”早已等候多时。桌上摊着一卷泛黄册子??《十年反腐实录》,封皮上墨迹斑驳,记录着自李可去世以来每一起重大案件的始末。

“今日刑部密报,”一位老文书压低声音,“山西巡抚暗中勾结盐商,以‘灾民安置’名义虚报人口三千,骗取朝廷赈银十二万两。更可怕的是,他们竟伪造百姓按手印的请愿书,说‘感念官恩,自愿捐出半粮’。”

陆明远沉默良久,指尖轻轻抚过册页边缘。窗外雨声渐密,仿佛天地也在呜咽。“百姓的手印,本是用来监督权力的,如今却被用来欺骗朝廷……这是对制度最深的亵渎。”

“更要命的是,”另一人接过话头,“这案子已有人试图压下。户部某侍郎亲自批了‘查无实据’四个字,还说‘边疆不稳,不宜大动干戈’。”

陆明远冷笑一声:“边疆不稳?真正动摇国本的,不是北元残部,而是这些披着官袍的蛀虫!十年前李公临终前说过:‘制度若不能护弱小,便是纸糊的灯笼。’我们若放任不管,等于亲手撕碎他的心血。”

众人肃然。良久,一位曾做过档案司主簿的老吏缓缓道:“可眼下难处在于,证据不足。那三千假难民,全是死户、流民,无人能证其不存在。而地方官府上下一体,账册做得滴水不漏。”

陆明远起身踱步,忽然停在墙边一幅地图前。那是全国“问政驿站”分布图,红点密布,如同星河洒落大地。他凝视片刻,眼中闪过锐光:“那就让百姓自己来证明??谁是真灾民,谁是假名册。”

次日清晨,一封由监察院直发的《全民协查令》通过驿站快马传遍北方七省。文中写道:“今有官员谎报灾情,冒领赈银。凡曾于去年冬至前后在山西某县领取救济米粮者,请速赴就近问政台登记姓名、住址、领粮时间及发放官吏相貌特征。凡属实者,将获朝廷嘉奖;若发现冒领或作伪,一经查实,重赏举报人。”

消息如惊雷炸响。短短三日内,各地问政台人山人海。有老农拄拐前来,颤声说:“我确实在腊月初八领了五升糙米,是个戴圆眼镜的师爷发的。”也有寡妇哭诉:“我家男人饿死了,根本没领到一粒米,可官府却说我们‘已妥善安置’!”

更有甚者,一名曾在县衙做杂役的年轻人站出来,交出一本偷抄的私账:“他们把真正的灾民名字划掉,换成自家亲戚、家奴,连死去二十年的祖宗都列在名单上!”

证据如潮水涌来。陆明远下令启动“交叉比对系统”,将各地上报数据与户籍库、粮仓出入记录、驿道通行凭证逐一核验。七日后,真相大白:所谓三千灾民,仅有四百余人真实存在,其余全是虚构。而那所谓的“感恩请愿书”,竟是用蒙童描红习字的手印拼凑而成!

朝堂震动。建文帝亲自主持廷议,当众宣读调查结果。满殿文武鸦雀无声,唯有笔吏记录之声沙沙作响。皇帝面色铁青:“朕以为新政推行十年,贪腐已近绝迹。没想到,竟还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戏弄制度!”

他猛地站起,目光扫过群臣:“传旨:山西巡抚革职查办,押解进京受审;户部失察侍郎贬为庶民,永不录用;所有参与造假的胥吏,一律黥面发配边疆为役卒。另,即日起在全国推行‘灾情三级复核制’:地方申报→邻省互查→中央抽查,缺一不可。”

诏令既出,举国哗然。但更多百姓拍手称快。街头巷尾流传一首新民谣:“不怕官儿脸发青,就怕百姓写姓名。昨日你还坐高堂,今朝已在囚车行。”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半月之后,西北传来急报:甘肃某卫所千户竟率部叛逃,携走军械三百具、战马八十匹,投奔蒙古部落。更令人震惊的是,此人曾任“廉政标兵”,三年前还在京城演讲台上朗声道:“我愿做李公精神的一颗钉子!”

陆明远闻讯,连夜调阅此人十年档案。蛛丝马迹浮现眼前:此人虽表面清廉,但从不接受民间质询;每逢问政日,总以“军事机密”为由拒绝公开账目;其妻弟名下突然多了三座当铺,资金来源不明。

“他是装的。”陆明远冷冷道,“十年伪装,只为等一个机会反噬制度本身。这种人比明贪更危险??他要用清廉之名,毁掉人们对正义的信心。”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倒查行动”悄然展开。监察院联合兵部、户部,对全国十万名军官进行背景筛查,重点排查那些“过于完美”的官员。三个月内,又挖出六起类似案件:有边将借修筑烽燧之名囤积木材,准备战时倒卖;有指挥使暗中训练私兵,图谋割据;更有甚者,竟与倭寇勾结,许诺将来开城献降。

与此同时,一股诡异的舆论开始在坊间蔓延。茶馆酒肆中,有人低声议论:“当初杀贪官是为了安天下,如今连饭都吃不上,还要天天查账?”“听说江南因追查一笔二十两银子的亏空,罢免了三个县丞,耽误了春耕!”“李可那一套,是不是太过苛刻了?”

陆明远敏锐察觉到不对劲。他派人暗访,发现这些言论大多出自几家新开的“清谈馆”,背后出资人竟是几位被罢官者的亲属。更有甚者,有人编印小册子,题为《新政误国论》,公然鼓吹“宽政养民”,主张废除匿名举报、简化问政流程。

“他们在攻击制度的根本。”陆明远召集“制度守夜人”紧急会议,“不是反对某个政策,是要让人们怀疑‘监督’本身是否有意义。”

“那就让他们看看,没有监督的世界有多黑暗。”一位老卒沉声道。

计划迅速启动。监察院精选十桩已被查实的贪腐案,制作成《警示十录》,以通俗话本形式刊印十万册,免费发放至各县学堂、驿站、寺庙。每一册都附有一张“对比图”:左边是贪官奢华生活??金杯饮酒、妻妾成群、宅第连云;右边是百姓惨状??卖儿鬻女、饥殍遍野、破庙栖身。末尾一行大字赫然醒目:“你吃的苦,是他碗里的肉;你流的泪,是他袋中的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