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祭祀百年我成了部落先祖手打无错 > 第三百五十六章 内讧起源(第3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内讧起源(第3页)

梦里,她站在一片浩瀚花海中,对面站着一位穿粗布衣裳的女人,脚上是一双磨破的鞋。女人蹲下来,平视着她,笑着说:

“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听语点头。

女人伸出手,掌心躺着一根小小的鼓槌:“帮我敲一下好吗?轻轻的就行。”

她接过鼓槌,转身走向一面看不见的鼓。当槌尖落下,整片花海骤然升起,化作亿万光点冲向星空。与此同时,地球上十七个濒临死亡的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边缘、咸海干涸区、澳大利亚焚毁林地……同时冒出新绿,速度快得令科学家惊呼“违背自然规律”。

第二天清晨,全球直播画面捕捉到惊人一幕:南北极冰川裂缝中,竟开出成片七瓣花,花瓣随极光变换色彩,宛如大地睁开的眼睛。

人类终于意识到,这场“觉醒”并未结束,而是一步步走向更深的维度。

生态学家提出新理论:“地球本就是一个巨大语核。我们以为我们在修复自然,其实是自然借我们的真诚,完成了自我疗愈。”

宗教领袖们沉默了。政治家们动摇了。资本集团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语觉儿童的潜能。一家跨国企业甚至秘密培育基因编辑婴儿,企图制造“高效语核载体”,却被内部whistleblower泄露,引发全球声讨。

联合国被迫出台《情感伦理公约》,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强迫他人表达情感;任何技术不得用于提取、复制或商业化人类语核;所有语觉者享有免于被研究、被展示、被工具化的权利。

公约签署当日,听语在母亲陪伴下,亲手将第一份文件投入心鸣鼓前的火焰中。火光映照她的脸庞,她轻声说:“我不是武器,也不是奇迹。我只是想帮大家记得??说出来,就不怕了。”

岁月再次流转。

又三十年过去。

鸣心谷已成为世界精神坐标,却不设围墙,不收门票,不留碑文。每年仍有无数人跋山涉水而来,只为在鼓前坐一晚,说一句藏了一辈子的话。

言师寿终正寝那天,天空无云,却响起阵阵鼓声。他的身体缓缓化作点点荧光,融入祭坛石子之中。人们没有哭泣,而是轮流走上前,对着鼓面说出对他的感谢。每说一句,七瓣花便开一朵,直至整座山谷变成一片流动的光海。

启言年过六旬,仍每日教导新人如何分辨“真诚”与“冲动”,如何在不说伤人话的前提下坚持真实。她说:“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即使痛苦,也选择不撒谎。”

至于听语,早已离开山谷,游历四方。她不做领袖,不立教义,只在一个个战火余烬之地、灾难题民营、废弃工厂中种下语种。哪里有孩子围着她听故事,哪里就会慢慢长出七瓣花。

有人说她就是苏棠转世。

她总是笑着摇头:“我不是谁的影子。我是我自己。而且??”她指向孩子们的眼睛,“你看,他们比我更接近真相。”

某年冬天,南极科考队员在冰层深处发现一座倒悬的石殿,殿中壁画描绘的竟是未来景象:城市建筑由会呼吸的生物材料构成,街道上行人佩戴简易语核接收器,情绪波动实时可视化,但无人因此歧视他人;学校课程包含“情感逻辑学”,医院设立“共感诊疗室”;甚至连法律判决都要经过“群体共感验证程序”,确保裁决不违背人性底线。

壁画尽头,刻着一句话:

>“当每个灵魂都被听见,

>统治便失去了意义。”

没有人知道这是预言,还是某种文明的记忆回溯。

而在那荒原小屋中,油灯依旧燃烧。

桌上的日记每天都会多出一行新字,笔迹不同,内容各异:

>“今天,我对欺负我的同学说了‘我不喜欢这样’。”

>“我告诉妻子,我不是不想回家,是怕自己不够好。”

>“我把妈妈烧掉的信重新写了一遍,寄去了天堂。”

这些话语没有署名,却分明来自世界各地。

某一夜,狂风骤起,卷起漫天黄沙。小屋门前忽然出现一双足迹,从远方延伸而来,停在门口,却又不曾进入。

屋内,纸页翻动。

最后一行字悄然浮现:

>“谢谢你,

>替我活着,

>并继续说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