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最新 > 第322章 开封诸藩谈话(第1页)

第322章 开封诸藩谈话(第1页)

崇祯五年三月,朱由检借周王府宴请河南、湖广诸番。

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洛阳府的福王朱常洵,以及朱由检的老熟人,南阳府的唐王朱硕?。

此外还有彰德府的赵王、怀庆府的郑王、汝宁府的崇王、卫辉府的潞。。。

西北荒山,风沙如刀。

白发少年立于断崖之巅,衣袍猎猎,不似凡人。他双目微启,瞳中赤芒已不再闪烁,而是凝成两簇跳动的魂火,映照出天地间无形的脉络。掌心龙纹灼烫如烙铁,竟在皮肤上缓缓浮凸而起,仿佛那印记本就不属于血肉,而是某种沉睡千年的封印正在苏醒。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轻声呢喃:“四十七……四十八……信仰之力,还在增长。”

声音不高,却引得四周黄沙无风自动,一圈圈以他为中心向外扩散,如同水面涟漪。远处枯树轰然断裂,根部翻出一截锈迹斑斑的铁链,链端连着半块残碑,上刻“建文”二字,已被岁月磨蚀大半,却仍透出一股执念不散的气息。

少年缓步走下山崖,每踏一步,脚下沙土便裂开细缝,渗出幽蓝微光??那是地脉深处被扰动的灵息。三十年前王兴隆下令掘毁景山地宫、熔钟为鼎时,未曾想到,天下共有三十六处“钟眼”,皆与当年建文帝逃亡路线暗合。景山是中枢,其余则如血脉分支,藏于边陲废城、古寺残塔、荒坟野庙之中。

如今,这些钟眼正逐一震颤。

少年行至山脚一处塌陷的洞窟前,伸手拨开碎石,露出一道石门。门上无锁,唯有一枚凹槽,形状恰似龙纹掌印。他毫不犹豫,将右手按了上去。

刹那间,整座荒山剧烈晃动!

石门内传来低沉嗡鸣,像是有巨物在地下翻身。紧接着,一道金红色光芒自缝隙喷涌而出,照得四野通明。洞中回荡起古老诵经声,非佛非道,音节扭曲怪异,听者心神恍惚,若定力不足,顷刻便会陷入幻境。

少年嘴角微扬:“第八代容器……终于要完整了。”

与此同时,江南杭州,西湖畔某座废弃戏台之上,《崇祯治世》正演到最后一幕。

台上老生披麻戴孝,手持诏书,悲声唱道:“宁负我者,不负苍生!朕虽死,此志不灭!”

台下百姓静默良久,有人抹泪,有人跪拜,更有孩童模仿台词,在人群中大声背诵:“我不求万世不灭,只求多埋几颗种子。”

忽然,鼓乐戛然而止。

一名伶人踉跄奔后台,脸色惨白:“不好了!南京那边传来消息,秦淮河底冒黑水,挖出一口铜钟,钟身刻着‘承渊归真’四字,和三十年前小李氏枕下的符文一模一样!”

班主闻言,手中惊堂木“啪”地摔落。

他知道这事瞒不住。自从新帝登基后,“实录亭”巡查机制并未废止,反而更加严密。每日都有宣政郎巡街问梦,民间但凡提及“钟鸣三十六”“白发王者”者,不出三日必有人上门登记。更诡异的是,近年各地孩童夜间呓语频发,内容惊人一致:梦见一位白衣少年站在雪地里,背负帝王尸骨,一步步走向紫禁城。

而今晚,正是三十六年一次的“寒月祭”??据传,当年建文帝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从地道逃出南京城。

班主颤抖着手取出藏在戏箱夹层的一卷旧帛,上面绘有复杂星图与人体经络交汇之点,旁注小字:“信念为引,钟声为媒,魂归之时,肉体重塑。”

这是他祖父留下的遗物,说是“转轮会”秘传,早已失传多年。

他还没来得及细看,窗外忽起狂风,吹熄所有灯笼。再亮灯时,那卷帛已化作灰烬,唯有空中残留一行焦痕般的字迹:

>“第九声已响,余二十七。”

千里之外,广州教坊司内,一名舞姬正在排练新编曲目《实心皇帝》,动作刚柔并济,眼神坚毅如铁。她是锦衣卫安插在此的眼线,负责监视是否有反朝廷言论借艺术传播。可就在她转身之际,镜中倒影竟迟了半拍才跟随动作??而且,那倒影嘴角勾起,露出了她从未有过的冷笑。

她猛地回头,身后空无一人。

但当她再次望向镜子,倒影已开口说话:“你每天跳这支舞,真的相信他是好皇帝吗?一个能让百姓饿死的君王,就算批奏折到天亮,又有什么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