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忠勇,亮深感敬佩。”
“然,用兵之道,岂在将领官衔之高下?”
他目光扫过殿上诸人,缓缓道:
“铁木真至今仍不知辽国近况,此乃天赐之机。”
“彼必以辽为弱,遣偏师来攻,意在速胜。”
“此正合我设伏围歼之利。”
“若依将军所言,必求名将戚元帅亲至。”
“试问,戚元帅威名赫赫,天下谁人不知。”
“他若亲临辽地,旌旗所指,铁木真焉能不察。”
“一旦蒙古得知大明精锐与辽国合流,必生警惕,要么增派重兵,要么改变策略。”
“届时,辽地恐真将成为血肉磨盘,吸引蒙古主力倾轧。”
“岂非弄巧成拙,反陷辽地于万劫不复之地?”
诸葛亮语气转为铿锵:
“反之,俞将军久经战阵,勇猛善战,在我大明与戚将军有俞龙戚虎之美誉。”
“亮虽不才,亦愿竭尽绵薄,赞画军机。”
“我二人一明一暗,一武一文,正可迷惑敌军,使其轻敌冒进。”
“待其深入,我军以逸待劳,伏兵四起,辽军反戈,必能一举功成。”
“此非轻视辽地,实乃重视至此,方行此奇正相合之策,以求全胜。”
他羽扇轻点那辽将:
“将军所虑,是辽军儿郎性命。”
“然,为上者,当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果。”
“亮此策,正是要保全更多辽军将士的性命,保全辽国山河百姓。”
“若一味争主帅之人,而错失战机,招致强敌,致使生灵涂炭,岂非舍本逐末?”
一番话语,条分缕析,逻辑严密,既点明了战略关键,又驳斥了对方质疑的短视。
那辽将张了张口,脸上阵红阵白,胸膛剧烈起伏。
搜肠刮肚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任何言辞来反驳。
对方句句在理,字字诛心,将他以及在场许多持同样疑虑者的想法批驳得体无完肤。
半晌,他只能重重地“哼”了一声。
带着几分不甘与羞惭,悻悻然退回班列之中,低下了头。
殿上一时寂然。
萧太后与水母阴姬交换了一个眼神,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惊叹。
她们虽闻诸葛亮被朱胜称为卧龙之才,但今日亲见其辩才与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