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间,喜子笑呵呵的问了一句。
或者说,“贯彻路线”与“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学校的处境确实非常尴尬。
肉虽然不多,但是人均五两的肉,还是让大院里的人一个星期能尝一顿肉味。
找点事情还是可以的。
学校方面,一方面,要贯彻“路线”,保持“红”的性子,对大院子弟予以适当照顾;
老娘今天负责读居委会发下来的报纸,主要是传达“教育”路线的正确性,时刻不能忘记阶级……
倒春寒确实是冷。
大院里也是一样。
十月下旬,一天晚上,伴随着杨家的繁忙,迎来了家里的第二个新成员。
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一个月补贴七块二毛钱。
老娘一边照顾家里的孩子,给一大家洗衣做饭,一边时不时带着孩子去居委会,忙的不亦乐乎。
杨小乐疑惑的看了看,只见桌子上有一张报纸,是日报的报纸。
上面写的是:六中的高三(1)班的学生以及四中的高三年级学生,给上面某人写信了,反映了校支部的一些路线问题。
而上面也会派工作组去六中调查这个事情。
余文彬见状在那里说着:“六中的校委,这是在路线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没有解决好“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
他认为,他们这种大院的子弟才是团结的首选。
而杜涛这些人则是小声的嘀咕着;“我们认为六中较好地贯彻了路线,做到了有成分但不唯成分,重在表现。”
虽然杜涛去年年底的时候,顺利收到了入t的通知,但是现在说话的时候,还是没多少底气。
不过这句话是某个人说的,余文彬也不好去反驳。
一行人在那里争论着,但是这里只是小小的争论,而高二和高三那边已经开始行动了。
自发的组织了一批“小组”,这些都是大院子弟和工人子弟。
“哎,虽然,我看余文彬那小子不爽,但是他说的好像也是对的啊!现在的大学生,八成以上都是都是知识分子的孩子,以及有钱人的孩子。”
冯爱军在旁边也在那里嘀咕了一下。
杨小乐听了冯爱军的话,在那里琢磨着。
他说的也是对的,现在能上大学的人,至少大部分都是以前有钱人家的孩子,或者知识分子家的孩子。
毕竟起步就不一样。
也就这几年的情况稍微好点。
不过增加的也就是一些城里孩子,农村的大学生还是太少了,基础不一样。
看着在那里好奇看着的花有容,以及杜涛这些人。
这些人现在一点危险的感觉都没有。
因为在他们看来,底下有些人比较偏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上面不针对他们发生改变,那就没事情。
不止是花有容,杜涛,大部分有钱的孩子人都是这么想的。
“哎,听说了没,清大附中的学生,因为这个争论干起来了。”
思绪间,有人在那里嘀咕了一下。
杨小乐将目光看了过去,正是李保国。
清大附中,成立其实没几年,六零年才刚刚成立,去年第一届高三才刚刚毕业。
不过这学校里面大部分都是干部子弟以及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
几乎看不到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听了一会,明白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