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惊呼四散,唯有王兴隆屹立不动。他望着那被雷击中的钟,忽然大笑:“天要试朕?朕奉陪到底!”说罢亲自执槌,狠狠撞向钟体??
**咚!!!**
第三十六响,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刹那间,风雨骤停,阳光破云而出,一道彩虹横跨京城南北。百姓纷纷跪倒,高呼“圣天子降世”、“真龙现世”!
事后查验,钟体虽遭雷击,却毫发无损。而那道被掩埋的石门,竟自行闭合,再寻不见踪迹。
数日后,江湖术士销声匿迹,“双星争曜”之说无人再提。云南那位自称“忠裔”的囚犯在狱中自尽,留下遗书:“天命归一,吾志已尽。”
王兴隆将其厚葬,并在碑上题字:“殉道者。”
六月初一,他颁布新政:废除厂卫特务制度,改为“监察院”,直属内阁;设立“建文书院”,专研前朝历史,鼓励百家争鸣;开放海禁,准许东南商船远航南洋。
有人劝他过于宽仁,恐养虎为患。他只答一句:“真正的威胁不在民间言论,而在君心闭塞。朕若惧怕真相,才是真正的虚弱。”
这一年冬天,北方大雪封山,流民南迁。王兴隆下令打开太仓,赈济灾民,并亲赴河北巡视。途中,一个小女孩捧着一块碎瓷片递给他,怯生生地说:“爹说,这是祖上传下的‘龙纹碗’碎片,只有真皇帝才配拥有。”
王兴隆接过,细细端详,忽然笑了。那瓷片上的纹路,竟与他梦中多次出现的图案一模一样。
他蹲下身,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玉。”女孩答。
他心头一震,想起静漪临终前喃喃的“玉归其主”。
他将碎瓷片还给她,柔声道:“好好留着。将来有一天,你会明白它为什么重要。”
回京后,他命工匠以这块碎瓷为样,烧制一套素白瓷具,不用龙纹,只绘梅花。每件底部刻一行小字:“本无真伪,惟德是依。”
此后每年除夕,宫中宴席皆用此瓷。百官见之,无不感佩。
崇祯十七年改元“兴平”,史称“兴平中兴”。民间有歌谣传唱:“旧钟坏,新钟响;白发去,黑发昌。不问根,但问行;天下定,归明堂。”
而那句最初的童谣,也被重新填词,在孩童口中欢快响起:
>“白发王,入梦乡,
>黑衣帝,治四方。
>玉合时,春满廊,
>从此江山,岁岁安康。”
多年以后,一位老宫人整理旧档,偶然发现一份尘封的户籍册。上面记载:崇祯二年冬,江南某村收养孤儿一名,登记姓名为“王兴隆”,性别男,籍贯不明,监护人为一姓韩的老妪。
她合上册子,望向窗外。钟声正响,一如往常。
她低声呢喃:“原来,我们都不是原来的人。可正因为如此,才成了该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