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朕真的不务正业txt奇书 >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读书人要真的读过书(第2页)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读书人要真的读过书(第2页)

“目的呢?”

“混淆视听。”陈文昭沉声道,“接下来,必定会有‘神秘高人’出现,手持‘林知微绝笔’,宣称‘民声已滥,当归寂静’,鼓吹‘贤人治国,庶民勿扰’。”

果然,半月之内,京城接连出现匿名文章,署名“知微余音”,痛斥信火“煽动愚民,败坏纲常”,呼吁恢复“士大夫专议之权”。更有甚者,有人伪造小禾笔迹,写下《退隐书》,声称“心力交瘁,愿归田园”,并附“亲笔信”劝弟子们“莫再执迷”。

舆论再度动荡。部分原本支持信火的儒生开始动摇:“或许真该适可而止?”“百姓日日诉苦,岂非动摇国本?”

关键时刻,小禾做出惊人之举??她公开举行“灵魂辨伪听证会”。

地点设在长安西市广场,万人围观。她请来三位与林知微共事三十年的老宫女,两位曾为其整理文稿的翰林学士,以及一名盲眼书法家,共同鉴定所有“遗作”真伪。每展示一件“遗物”,便由不同专家从笔力、用墨、习惯断句、情感浓度等角度逐一剖析。当那封《退隐书》呈上时,盲书法家仅用手抚摸纸面纹理,便断言:“此墨浮于竹纤维之上,非当日所用松烟膏;且‘疲惫’二字转折生硬,林大家写此词时,向来右肩微颤,留下特殊拖尾??此处全无。”

证据确凿,群情哗然。

小禾立于高台,朗声道:“他们可以模仿字迹,却模仿不了一个人活过的岁月。林婆婆的每一笔,都带着她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流过的血。而我们要守护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为何要写下这些字的初心!”

当天夜里,十余名参与造假的文人主动投案。幕后主使??礼部右侍郎之弟,化名隐居的“复古书院”山长??在逃亡途中坠崖身亡,怀中仍紧抱一本伪造的《林知微语录》。

风波渐息,但小禾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春末,太子登基大典举行。赵承熙身着素袍,立于观礼台,亲手将一枚无铭铜铃挂于新帝衣襟。“我不传你江山,只传你倾听之责。”他说,“若哪天你听不见哭声了,就摇一摇它。”

新帝含泪受铃。

典礼结束后,小禾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无印记,只有一幅简笔画:一口深井,井底坐着无数人,仰头望着井口的一线天光,手中举着写满字的纸片。画旁题字:“他们在喊,但上面的人以为那是回声。”

她凝视良久,将画贴于书房正wall。

当晚,她召集所有“声音使者”首领,宣布启动“深渊计划”??即日起,派遣精锐小队,秘密调查全国范围内被长期忽视的“无声之地”:疯人院、孤老堂、奴婢营、矿奴坑、战俘营、女眷幽闭所……那些从未出现在任何奏章、也未曾响起过一次铃声的角落。

“我们照亮了大路,却忘了沟渠里的虫鸣。”她说,“真正的民声,不止是敢说的,更是说不出的。”

一年后,第一份《幽光录》问世。其中记载:北疆某戍边营地,三百名退役老兵因不堪虐待集体自杀,尸体被埋于冻土,官方记录仅为“疫病卒”;江南某绣坊,百名少女每日工作十八时辰,眼盲后即被卖入青楼,账本上记作“材料损耗”;更有西南某族,世代奉守“哑誓”,女子出生即割舌,以防“祸从口出”……

这些故事没有愤怒的控诉,只有平静的陈述,像冰层下的暗流。

新帝阅后彻夜未眠,次日颁布《沉默者权利令》,规定:“凡无法自述者,由国家指派‘代声人’为其代言;凡长期封闭机构,须每月接受‘盲听巡查’;凡涉及弱势群体政策,必须包含至少三名相关者代表参与制定。”

又三年,天下已大变。

街头孩童游戏不再唱“皇上万岁”,而是拍手谣:“你说我说大家说,歪话真话都算数。官儿听了要整改,不改咱们摇铃铛!”

某日清晨,小禾照例登上钟楼。推窗刹那,她愣住了??远处山梁上,竟有孩童用篝火摆出巨大图案,随着晨风吹拂,火焰组成三个清晰的大字:

**“听见啦!”**

她怔立良久,终于笑了。

下楼时,弟子递来最新快报:西北新建的“流动听证车”已抵达最后一个牧区,百名牧民围着车子,轮流讲述草场退化之困。录音陶筒即将装满时,一位白发老妪突然起身,从怀中掏出一块焦黑的木片,颤巍巍道:“这是我儿子……十年前被当成盗匪射杀时,手里攥着的最后一块柴。他说,只想给病娘煮碗热水……”

全场静默。

片刻后,车上监察官摘下乌纱,跪地叩首:“我父曾任边将,今愿代罪请罚。”

消息传回,朝廷尚未回应,民间已自发发起“百车西行”运动,数百辆听证车满载医师、农师、水利匠人,浩浩荡荡开赴边地。

小禾读完快报,轻轻合上。

她走到院中,取出那只东厢泥土烧制的陶铃,摇了摇。

风送来远方隐约的应和。

她知道,那不是幻觉。

是大地真的在呼吸。

是千万张曾经沉默的嘴,终于学会了颤抖着张开。

是文明最微弱也最坚韧的脉搏,在一次次被打断后,依然选择继续跳动。

雪不知何时停了。

东方既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