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天边只剩最后一抹残红。
吴朝阳让李韬奋把人全部撤回,这个时候继续跟踪已经没有意义,即便真有杀手要来,张建国和何民畅也不可能亲自带队。
李韬奋原本想把人带到温家别墅,但被吴朝阳否决,如果别墅里这些人都应付不过来,那李韬奋他们来了也只能是炮灰,汪成的死给了他极大教训,他决不会冒险拿兄弟们的命来赌。
温暖也放走了管家、园丁、厨师等一干工作人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今晚真有事,这些人待在别墅。。。。。。
林昭站在守灯塔顶层的露台上,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晨雾如纱,轻轻缠绕着湖面,远处山峦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他手中握着那封来自南美村落的小女孩写给“未来某人”的信??不是原件,而是“心网”自动归档后生成的一份情感共鸣样本。系统标注:**情感强度8。7级,潜在共感触发概率92%**。
他轻轻折好信纸,放进胸前口袋。那里已经收着十几封类似的信,来自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命运的孩子。每一封都像一颗沉睡的心跳,等待被听见的那一刻。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京都驿站发来的紧急通报:“编号X-4区域出现异常情绪塌陷,三十六小时内已有七名儿童陷入持续昏迷,脑电波显示高度同步化梦境活动。初步判断为‘集体共感过载’,请求您立即介入。”
林昭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这种状况他见过两次??一次在蒙古草原的牧民聚落,一次在北欧极夜小镇。当一群孩子同时接收到某种强烈而古老的情感信号时,他们的意识会自发连接,形成一个临时的“心灵回廊”。若无人引导,他们可能永远无法醒来。
他转身下楼,收拾行装。临走前,他停在水晶碑前??那是重建后的守灯学院中央最醒目的建筑,透明如冰,却温润似玉。名字一层层刻入其中,层层叠叠,像是无数灵魂交织成的光之树根。他在“阿箬”二字前驻足良久,指尖轻触那微凉的表面。
“我又要去听别人的故事了。”他说,“你还在听着吗?”
没有回答。但风穿过碑隙时,发出了一声极轻的呜咽,像笛声的余韵。
---
七小时后,林昭抵达X-4区??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个半封闭山村小学。这里曾是抗战时期难民安置点,如今只剩二十多个孩子和四位老师坚守。校舍老旧,墙皮剥落,操场上的红旗早已褪成淡粉色,但仍倔强地飘扬着。
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姓陈,眼角刻满风霜。“孩子们是从三天前开始不对劲的,”她声音沙哑,“先是小玲半夜坐起来画画,画完就哭;接着第二天两个男孩同时梦游到教室,在黑板上写满了同一个词:‘桥断了’。第三天……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眼睛睁着,可叫不醒。”
林昭走进病房??其实是改建的音乐教室,七张床并排躺着,每个孩子手腕上都连着便携监测仪。他们的呼吸节奏惊人一致,心跳间隔几乎分毫不差。
他蹲在第一个孩子床边??六岁女孩小玲。她手里还攥着半截蜡笔,床头贴着一张画:一座木桥横跨峡谷,桥上站着许多模糊的人影,桥下是翻滚的黑水。而在桥尾,有个穿白裙的女人伸出手,似乎在等人。
林昭心头一震。
这画面,他在朝月的手札里见过。那是她童年做的一个梦,反复出现,直到十岁那年突然停止。手札中写道:“我梦见一条通往彼岸的桥,每次快走到尽头时,总会有人拉住我,说‘还不是时候’。”
他迅速调出“心网”的历史档案,输入关键词“桥断了”。系统瞬间匹配出三条记录:
1。1938年,湖南某渡口溃堤,百余名逃难民众被困孤岛,一名女教师组织孩童用身体搭成人链传递物资,最终力竭坠河。遗物中有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桥断了,但我们还在。”
2。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一群小学生自发组成“牵手队”,每天护送同伴穿越断裂山路。其中一人在日记中写道:“老师说桥没了,可我觉得我们就是桥。”
3。阿箬十三岁时参与的心理实验日志片段:“当我共感到第十三个陌生人的眼泪时,我的大脑构建出一座桥……它很脆弱,但有人正从那头走来。”
林昭猛地抬头,望向窗外。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敲打屋檐的声音竟与心跳频率吻合。
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共感风暴。这是**记忆之桥**正在崩塌。
某些早已逝去的灵魂,正试图通过这些孩子传递最后一句话。
---
当晚,林昭决定进入“共振诱导”程序。这是阿箬生前设计的高危技术,原理是以自身为媒介,主动接入昏迷者的梦境网络,寻找核心节点。风险极高??一旦迷失在集体潜意识中,现实中的身体将逐渐停止代谢,最终成为植物人。
他躺在第八张空床上,戴上特制耳机,启动“心网”同步协议。耳边响起一段低频嗡鸣,像是远古钟声穿越时空而来。
意识下沉。
黑暗铺展,如墨汁滴入清水。然后,光出现了??不是太阳,也不是灯火,而是一条由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桥,悬浮于无底深渊之上。桥身摇晃,木板残缺,绳索断裂,可仍有人影在上面行走。他们沉默,赤脚,背上背着沉重的包裹,有的是书包,有的是婴儿,有的只是空荡荡的背篓。
林昭踏上桥面,脚下传来吱呀声。每走一步,耳边就响起一句低语:
>“别回头。”
>“你还记得我的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