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心网”日益壮大,但也面临新的挑战。某些国家开始限制接入权限,称其“影响社会稳定”;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过度共感会导致心理脆弱,纷纷让孩子退出项目;更有黑客组织试图入侵系统,篡改数据,制造虚假情感危机以引发恐慌。
林昭没有对抗,也没有妥协。他做了一件事:公开所有核心算法源代码,宣布“心网”永久开源,并邀请全球志愿者共同维护。他在声明中写道:
>“共感不该被掌控,正如阳光不该被垄断。如果有一天这个系统被滥用,请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代码里,而在每一个愿意倾听他人痛苦的人心中。”
奇迹般地,风波渐渐平息。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信使”行列,他们不是传承使者,也没有特殊能力,只是坚持每天写一封信、录一段语音、画一幅画,分享给陌生的灵魂。有人记录早餐时阳光洒在桌上的样子,有人描述地铁里一位老人偷偷帮孕妇提行李的瞬间,有人写下自己如何在抑郁最深的夜里,因为一只流浪猫蹭了蹭他的腿而决定再活一天。
这些平凡的碎片,汇聚成河。
十年后的某一天,联合国大会通过《共感权宣言》,正式承认“感知与表达情感的权利”为基本人权之一。同日,守灯学院旧址重建完成,不再是一座封闭机构,而成为开放公园。中央矗立一座透明水晶碑,上面镌刻着所有已知“接灯者”的名字??朝月、阿箬、小满、吴朝阳、林昭……以及数万名匿名贡献者。
每年春分,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在碑前放一盏灯,吹一段笛,或simplysitinsilence。
而在某个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里,一位年轻女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写信。
“不用写得多好,”她说,“只要写出你最真实的感觉就好。也许十年后,某个正在绝望中的人会读到它,然后知道??他并不孤单。”
角落里的小女孩低头写着:
>“亲爱的陌生人:
>
>我今天摔倒了,膝盖破了。妈妈帮我擦药的时候,我很想哭,但忍住了。因为我想变得坚强。
>可我现在想告诉你,其实我还是疼,也很害怕。
>如果你能听见,请抱抱我好吗?
>
>爱你的,
>小雨”
老师走过来看了一眼,轻轻抚摸她的头,什么也没改。
窗外,春风拂过桃林,花瓣飘进教室,落在那封未寄出的信纸上。
多年以后,这封信会被偶然收录进“心网”数据库,在一次随机推送中,抵达一位退役老兵的耳机。他会听着小女孩的声音,坐在轮椅上哭了整整一个小时。然后他拿起笔,写下人生第一封回信。
江湖男儿,不在刀光剑影中。
在每一次听见弱小声音时的驻足。
在每一回面对深渊仍选择播种温柔的坚持。
在这浩瀚人间,总有那么一些人,宁愿自己碎裂,也要为他人透进一丝光。
灯不灭,是因为总有人愿意成为火。
侠不朽,是因为总有人在无人看见处,低声说了句:“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