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播放的是1983年的一段黑白纪录片:年轻的张建华推着一辆铁皮糖水车,在暴雨中艰难前行,鞋底脱落,裤脚浸满泥水,却仍坚持把最后一碗芝麻糊送到顾客手中。旁白是他多年后的自述:
>“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梦想,只知道今天卖不完的糖水,明天就会馊掉。所以我拼命跑,哪怕摔跤,也要赶在天黑前收摊。”
台下坐着二十多位财经记者、退休官员和中小企业主。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请出一位特别嘉宾??阿珍,那位铜锣湾糖水铺的老板娘。
她有些紧张地握住话筒:“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建华仔到底做什么工作。只知道他每个月雷打不动回来一趟,坐同一个位置,吃同一碗红豆沙。直到前几天,有个记者朋友来找我采访,我才明白……原来那个小时候蹲在地上啃廉价菠萝包的孩子,现在竟然想为整个香港建一座看不见的桥。”
全场寂静。
片刻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三天后,《明报》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一碗红豆沙背后的千亿野心》,文中写道:
>“在这个崇拜速成奇迹的时代,张建华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最朴素的坚持。他不曾忘记起点,也因此更懂得终点的意义。”
舆论风向悄然逆转。
就连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分析师也开始重新评估局势。摩根士丹利发布研报称:“即便不考虑潜在政策支持,仅从资产整合效率来看,张建华团队若主导和黄改革,有望在未来三年内释放至少40%的隐性价值。”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张建华却再次出现在铜锣湾那家糖水铺。
依旧是角落的位置,依旧是温热少糖加陈皮的红豆沙。
阿珍一边擦桌子一边笑问:“报纸我都看了,说你是‘平民资本家’,是不是以后要改卖燕窝捞?”
他笑着摇头:“不改。只要有人还记得这碗味道,我就不会变。”
话音未落,手机震动。
是一条来自苏黎世的紧急讯息:
>**“赵启年已正式签署雇佣协议。同时,新加坡方面回复:数据中心项目审批恢复,预计两周内完成备案。”**
他看完,轻轻将手机倒扣在桌上,低头啜饮一口红豆沙。
甜而不腻,一如初心。
他知道,陈秉文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仍在酝酿??或许是舆论反扑,或许是政经施压,甚至是法律狙击。但他也清楚,当一个人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时,命运的天平,终将开始倾斜。
窗外,霓虹闪烁,车流不息。
而在遥远的南中国海上,一艘装载着最新一代海底光缆的工程船正缓缓驶向香港水域。船上悬挂的旗帜上,印着一个崭新的标识:一座灯塔,矗立于波涛之上,光芒穿透迷雾,照亮未知航程。
那是“灯塔计划”的官方徽章,也是张建华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
他放下碗,起身结账。
“下个月还来吗?”阿珍照例问道。
“来。”他说,“只要这城市还有一盏灯亮着,我就一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