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阿婆拉住他手腕:“明天……明天我想吃你铺里那碗杏仁茶,加一点点糖。”
“好,我让阿强明早七点送来。您记得开门拿。”
“嗯。”她点点头,忽然轻声说,“其实……我不是不想动。我只是怕,我走了这一趟,回来家里还是空的。”
陈秉文静默片刻,从口袋掏出一枚徽章??“灯火计划”志愿者专属标识,背面刻着编号001。
“阿婆,从今天起,您也是我们的‘守灯人’。每天早上八点,只要您拉开窗帘,系统就会记录一次‘光明打卡’,积满三十次,就能兑换一次家庭聚餐视频连线服务,我们安排技术人员上门布置设备,全程免费。”
老人捧着徽章,像捧着一封失而复得的家书。
回到车上,他拨通研发部电话:“把‘守灯人’机制推广到全部十万户家庭。不只是打卡,要让他们感觉到,每一次开灯、每一顿饭、每一声咳嗽,都有人在看、在记、在回应。这不是监控,是陪伴。”
“可数据量太大,服务器压力……”
“那就扩建三倍容量。”他望着窗外雨幕,“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因为多听了一个老人的呼吸声而多建一座机房,那才是技术该有的温度。”
第二天清晨,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画面拍摄于凌晨四点半的元朗一处工地旁,几名建筑工人围坐在临时板房里,捧着热腾腾的红豆沙。镜头扫过他们布满老茧的手、褪色的安全帽,最后定格在墙上一张告示:“本点每日凌晨四至六点供应免费糖水,由糖心记与‘劳动者庇护所’联合提供。无论你来自哪里,做过什么,只要你还在干活,就值得一口暖。”
视频末尾打出一行字:“他们筑起城市的高楼,我们守住他们的胃。”
短短十二小时,转发破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这个城市还有人记得,凌晨四点是谁在浇水泥。”也有人质问:“政府补贴去哪儿了?为什么是一家企业做这些?”
面对舆论发酵,陈秉文未作回应。他正坐在广州南沙新落成的“匠人学院”开学典礼上。三百名学员整齐列席,有焊工、裁缝、养老护理员、乡村电工,年龄跨度从二十三岁到六十八岁。他们将接受为期六个月的跨技能培训,并参与真实项目孵化。
典礼开始前,他走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学员面前。那人叫吴志海,曾是造船厂高级电焊工,三年前工伤致下半身瘫痪,一度想自杀。如今他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残障人士的模块化厨房系统,已被纳入“庇护所”标准配置。
“你的图纸我看了,细节处理得很细。”陈秉文蹲下身,平视着他,“特别是那个可升降操作台,角度调节用了磁悬浮原理?”
吴志海腼腆地点头:“我想让跟我一样的人,哪怕坐在轮椅上,也能自己煮一碗面,不用等别人施舍。”
“很好。”陈秉文从怀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匠人股权’第二批授予名单,你排第一。公司将以你名义设立‘残障创新基金’,未来五年投入五千万,专门支持身体受限但技艺精湛的劳动者实现产品转化。”
全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典礼结束后,他独自来到教学楼顶楼天台。夕阳西沉,余晖洒在远处正在施工的“庇护所”工地。几个年轻技工正忙着安装太阳能板,歌声随风飘来:
“不怕风雨不怕苦,双手开出幸福路……”
他闭上眼,听见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回响??那是母亲在灶台前哼的小调,几十年如一日,伴着糖水沸腾的咕嘟声。
手机震动,是女儿发来的照片:她和同学们在“希望之城”种下一排小树苗,每棵树旁插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孩子们的愿望。她的那块写着:“愿天下父母回家时,灯都亮着。”
他回复:“灯一直亮着。而且,以后还会更亮。”
当晚,联合国气候峰会组委会再度来电,语气更加恳切:“秘书长坚持请您出席。他说,全球气候危机不仅是碳排放问题,更是人心的荒漠化。而您做的事,是在重新定义发展的意义。”
陈秉文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请转告秘书长,我不是拒绝世界,而是想让世界看到更多普通人。周大山已经在撒哈拉种下了第一百株耐旱植物,林志滔带领团队完成了‘糖花一号’二代升级,连东莞那个写标语的阿忠,现在都能用编程控制喷雾节奏了。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答案。”
对方叹道:“可您是缔造这一切的人。”
“不。”他望向窗外,雨已停歇,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我只是个熬糖的人。火候要准,时间要够,心要静。剩下的,交给时间去回甘。”
一周后,《恒温计划》首个试点在广东清远正式启用。占地八百平米的空间内,设有淋浴间、休息舱、医疗角、法律咨询室和二十四小时自助餐厅。开业当天,超过四百名外来务工者前来体验。有人洗完热水澡后抱着干净毛巾痛哭;有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入住低价家庭房,笑着说“终于不用睡桥洞了”;更有几位年过六旬的散工大叔,围坐在餐桌前喝着热汤,商量着要不要合伙接装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