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可是欧洲人就是这么傲慢。
欧罗巴人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有资格获得这片土地。
他们可以不顾忌印第安人的感情,却不能不忽视大齐皇帝的感受。
无知和傲慢,成为他们悲剧的根源。
太初四年夏,武定皇帝下诏,令孙传庭马士英各保举一人,担任殷州收复行动的主将副将,并听从监军调遣。
关于去殷州的种种好处,总训导官森悌已经向大家说了无数次,再加上朝廷给的三倍兵饷,对战兵家属的有效“保护”,所以,士卒们对这趟远征并不怎么排斥。
接下来是航海路线,一路沿着库页岛,由陆路北上,直至欧亚大陆东北角白令海峡,等到冬季冰封当然概率不大,穿越白令海峡,登陆殷州;另一路由日本南部,借助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穿越太平洋,沿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抵达殷州南部。当然,这两条路线无论选择哪一条,基本都是九死一生,如果第一条路线,越来越向东北走,结果就是越来越冷,哪怕好运没冻死,登陆后,碰上就是高耸的洛矶山脉,估计贝爷也要玩完。
海上路线同样也不靠谱,从中国南部出海,经过琉球一带,顺着洋流,横跨太平洋,抵达殷州西部,听起来颇有道理,然而没有途径中转站,没有新鲜水果等食物补给,根本支撑不了大规模航行的,如果非要走这条路线,风险很大,存活率很低。不过,现在有了欧洲航海技术加持,而且拥有较为成熟的航海图,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生死对半开。
事情到了这一步,最重要便是开拓团的主将人选问题。
经过各方大老一阵激烈博弈,最终孙传庭举荐了第七兵团第一营把总李定国;
而他的死对头马士英,针尖对麦芒,毫不逊色,立即举荐了一个叫孙可望的营官。
商会、工坊、医院包括学堂都派出了精干人手,作为技术人员随行,武定皇帝亲自挑选两个司礼监小太监,担任监军,遇有急事,在殷州有先斩后奏之权。
就这样,殷州开拓团的人事架构,正式完成。
“收复殷州,保护印第安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事关乎大齐百年大计,不容有失。为避免再重蹈大齐在澳洲、倭国失败的覆辙,朕命令,各个衙门都要认真准备,全力支持开拓团事业。队员选拔、训练,远洋船只、狗拉雪橇,计划生育、航线规划·····事无巨细,一个也不能少。此事由兵部统筹,户部、商会和各省全力配合,限期半年,今年底之前,朕要看到第一批开拓团扬帆起航。”
太初四年夏,武定皇帝一锤定音,敲定了收复殷州的远大计划。
帝国的主要精力,仍旧集中于在关内,大规模的海外行动,目前只能作为一种设想,停留在参谋部的会议记录里,根本不可能推行,不过,先期的勘测圈地行动必须立即开展起来,因为
按照太上皇亲自制定的殖民计划,从派人出海到移民殷州,大概需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圈地自萌。
派遣两支百人规模的探险队抵达美洲西海岸,翻越山海险阻,进入适宜耕作的大平原,向全球宣布,殷州为大齐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试图染指这片土地的国家都是大齐的敌人,并等同于和大齐开战。
与印第安各位酋长建立好关系,扶持印第安势力,联合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帝国,对抗英法,对欧洲人分化瓦解,联小打大,直到将殖民者全部驱逐出殷州。
第二步,变化生育
通过变化生育政策,将大齐国内溢出的人口,源源不断向殷州移民;通过变化生育,减少印第安出生人口,最终通过“人口调剂”,将多余超生的印第安人口合理调剂到人口更需要的地方。
第三步,信仰改革。
用真武神代替殷州人本土信仰萨满,在印第安部落附近兴建孟子学院,有步骤的同化他们的族群。
······
当然,落实到实际中,会比这个计划要复杂很多,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
时不我待,英国人在殷州的扩张行动,太过肆无忌惮,必须要让他们付出代价了。
殷州东海岸、富饶美丽的福吉省弗吉尼亚,便是英国侵占大齐的第一个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