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长安已成丧家之犬,离了韦氏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还有什么资格和我谈条件?”王月槎的声音在马车之中响起。
王月槎平日里给人的感觉都是谦谦君子,此时他的声音也显得温和有礼,然而这说出的话本身却已经很不客气。
韦垂拱闻言只是笑了笑。
他不再说话,马车也不停,两辆马车就此交错而过。
但等到他这辆马车走出去片刻,后方马蹄声急,却是王月槎的马车调了个头,又追了上来。
韦垂拱笑了笑,出声道,“王秘监难道从未听。。。。。。
海潮退去,孤岛裸露出嶙峋的脊骨。林昭站在灯塔顶端,脚下是阿织用三十年光阴拼凑出的回音塔残骸??齿轮锈死,铜管断裂,唯有那口倒悬的小钟仍在微颤,仿佛还残留着千万人心跳的余韵。她伸手触碰钟壁,指尖传来一阵细密的震颤,像是有人在另一端轻轻叩击。
“它还在响。”她说。
阿织倚在门框边,须发灰白,左耳缺失处长出一圈珊瑚状的增生组织,那是深海电流反噬的痕迹。“不是它在响,”他低声说,“是你还在共振。”
林昭没有回头。她知道他说的是真的。那一千三百二十七人的誓言并未消散,而是沉入地脉,化作明心阵的新血。她的记忆虽断了七年,可身体记得??每当夜深人静,手指总会无意识地摩挲衣领下的铜钱;走路时步伐节奏,竟与《割鹿记》第一章的诵读节拍完全一致;甚至梦中浮现的画面,也全是陌生又熟悉的灯亭、碑文、茶垢凝成的星图。
她开始写《割鹿记?续传》,不是为了记录胜利,而是为了对抗遗忘本身。每写一页,她都强迫自己对着烛火复述一遍:“我愿点灯。”她怕哪天醒来,连这四个字的意义也会从心头滑走。
书稿完成那天,归鹿观来了个不速之客。
是个少年,约莫十六七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一个破旧帆布包。他在门口站了整整一夜,直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庭院,才轻声开口:“我想见林老师。”
守门的老妪摇头:“林先生三年前就走了。”
少年不动:“我知道她在等第三枚铜钱。”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藏经阁深处的某道机关。林昭听见声音便出来了。她不认识这孩子,可当他抬起头时,她胸口的铜钱突然剧烈震动,几乎要挣脱链子飞出去。
“你叫什么名字?”
“陈知远。”少年说,“我奶奶说,如果有一天世界开始忘记过去,就来找你。”
林昭怔住。
陈知远?那个名字曾出现在父亲陈砚的手札末尾:“吾女若为男,名当承志;若为女,名当继光。然终未及命名,已入阵中。”而“知远”,正是当年燃灯会内部代代相传的暗语??**知晓远方之火未熄者**。
她带他进了密室。少年从帆布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守灯日记》,落款日期始于二十年前,作者署名:卢疏影。
林昭的手抖了。
卢疏影,她母亲的师父,归鹿观第七代主祭,在她五岁时病逝。所有人都以为她的遗物早已焚毁于一场意外火灾。可眼前这本日记,纸页平整,墨迹清晰,甚至连茶渍都完好如初。
“你是怎么得到的?”她问。
“我妈妈给我的。”陈知远说,“她说,这是‘被擦除的记忆’,只能在月圆之夜读一次,多看一眼就会消失。”
林昭翻开第一页,心跳骤停。
>**正月十五,晴。今日收一徒,眉目清亮,性刚而不躁,可托大事。赐名‘疏影’,取‘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意,亦暗合‘灯火映壁,影不离墙’之理。她问我为何执着于护灯,我说:因为黑暗最怕的不是光,而是有人记得光曾经存在过。**
这不是卢疏影写的。
这是林晚舟的笔迹。
林昭猛地合上本子,冷汗涔涔。林晚舟,那位传说中的第八代主祭,早在百年前就已化灯成碑。可这日记里的内容,分明延续到了十年前,记录着每一次归鹿观灯亭熄灭的时间、原因、修复方式,甚至还有对噬忆兽活动频率的推测。
更可怕的是,最后一页写着:
>**三月廿七,阴。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修改历史了。档案馆里的《割鹿记》初版不见了,图书馆的电子备份被植入病毒,连民间口传的故事都被悄悄替换成‘神话演义’版本。这不是偶然。有人在系统性抹除‘明心阵’的存在证据。我不能留下实体信物,只能将记忆注入这本书??它不属于现在,只属于未来某个愿意相信的人。当你读到这段话,请告诉林昭:她丢的那七年,是我替她藏起来的。**